治理天价培训班,高校岂可置身事外
□熊丙奇
继会所中的歪风、培训中心的腐败后,奢侈的天价干部培训也引人关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成为天价培训的主要“猎物”,一些培训机构打着“有高级领导干部参加”的旗号招揽企业学员,把领导干部作为“活招牌”,为此可以减免其学费,变相搞利益输送。一些名为中外合作的培训实则借学习之名公款出国游玩,有的却异化为“政商联姻”。
这类天价培训班,实质是打着教育培训旗号的“会所”、“俱乐部”,因名校的参与而变得“高大上”;是学校以教育的名义把各有所需的官员和企业家聚在一起,自己也从中牟利。其运作机制就是,官员需要名校镀金,企业家需要结识官员,学校免费(低价)邀请官员,同时向企业家收取天价培训费。
这一机制能运作成功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官员手中有权,可以调配资源,因此企业家迫切期待结识官员,如果能建立和官员的“同学关系”,更是求之不得。我国很多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对此洞如观火,相当数量的高端培训项目,如EMBA、后EMBA,都是走这种路线。试想,如果权力受到了制约,有多少企业家愿意去搞这种人脉关系?更进一步说,此种“教育会所”只是创造企业家与官员更便捷的结识方式,但没有这种方式,还会有其他方式。
二是大学开设这类项目,完全就是以教育资源来进行交换,最终不是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而是败坏学校的教育品牌。这类培训项目,通常都由少数行政领导拍板,质量得不到保障,另外培训的财务收支也不透明,有的是进了“小金库”,还有的甚至是校外培训机构以学校、学院名义招生,而校外培训机构只是获得学校某位领导的支持。
天价培训班,通常是非学历培训,按理应该统一归为学校继续教育,并对其按非学历办学进行监管。但现在,我国不少大学举行的非学历培训,就由每个二级学院自己进行,以学历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培训,由此使这类培训班的监督处于灰色地带,在招生时也极容易混淆学历和非学历的差别。还有的大学,利用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渠道,运作研究生课程班,降低课程教学要求,干起贩卖文凭的生意,教育部此前已经叫停招收研究生课程班,但只要学历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牟利这种情况存在,文凭交易就很难杜绝。
所以,要治理天价培训班,关键在于推进政府部门的现代治理,以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在眼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能更具现实意义。首先,对于天价培训班,应该公布收支,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其次,承担学历教育的大学二级学院(如商学院),不应该再搞非学历培训,这对于防止培训班泛滥、保护学校品牌十分重要;再次,大学是否举办非学历教育、怎样举办非学历教育,应该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共同参与决策,不能以损害学校品牌为代价搞非学历教育培训,更不能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去进行利益交换。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Tags:治理天价培训班,高校岂可置身事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