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在产业兴旺方面,要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差异,突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村民对这些产业的实际参与情况。在生态宜居方面,既要整体提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水平,注意绿化建设、下水处理、垃圾分类等绿色公共服务项目;也要突出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对生态环境建设有所侧重。在乡风文明方面,既要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也要充分考虑各地在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在治理有效方面,既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又要根据地方特色,发挥乡贤、能人的力量,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建设,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在生活富裕方面,既要关注村民的收入水平,也要关注其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水平。
在城乡融合中加大整合财政支农的方向和力度,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由于乡村在非经济价值方面的公共品效应不断提升,所以不仅要扭转城镇偏向的财政政策,更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向乡村倾斜的财政制度。要建立城乡融合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保障公共财政对乡村公共项目的支出。
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物质基础。调整财政补贴的重点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倾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运用财政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收益的新业态、新产业流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民生活变得生态宜居,使农民生产变得高效便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生态补偿力度,提高对乡村环境整治的力度,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提供物质激励,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财力保障。加强对乡村教育、医疗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营造文明的乡风。把乡村工作经费纳入城市统一社区工作经费,保障乡村基层治理平台的有效实施。通过财政支持提高乡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乡村社会风险,提高乡村生活富裕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