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养老是继医疗、教育之后又一强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近三年,养老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养老地产及健康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一是实施“互联网+”医养工程。借鉴洛阳市创新打造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新模式的典型经验,依托互联网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医疗机构推出手机APP程序,开展移动客户端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项目。鼓励互联网保险业务与医疗健康结合与创新。二是稳步发展养老地产。养老地产是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集医疗产业、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于一体的重资产长周期的房地产新业态。我省在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养老地产的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打造一批养老特色小镇和示范基地,引入国内大型房企开发“医康养教娱”等多主题融合的地产项目。鼓励整合改造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用于医养结合服务。三是推动健康大数据建设。积极推动郑州市创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试点,全力实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行动计划,集聚健康医疗大数据,推进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拓展健康大数据应用,统筹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四是扩大养老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国外养老企业携资金、经验、管理等优势资源进入我省养老服务业。
转变政府职能 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加快制定我省相关改革的实施意见,突出规范保障医养结合。一是加大“放”的力度。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加快我省社会化养老步伐,探索医养结合的PPP模式。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的同时,增加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合理划拨一定比例的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医养结合服务业发展,落实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购买服务。二是强化“管”的能力。应从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实施及评估结果等方面制定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对医养结合有关术语、服务宗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收费标准,严格监管服务过程。三是提高“服”的水平。建立医养结合协作机制,做好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环境,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创办医养结合机构的门槛,简化审批手续。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