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着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发展难题和短板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内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治安形势实现较大好转,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近几年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等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
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风险。国外一些不愿看到中国由大变强的势力渗透加剧,给我国社会治理增加新压力;国内经济风险隐患容易向社会、政治领域传导,给社会治理增加新难度;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课题;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治理增添新变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着力打造健全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3.进一步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环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发力,并且形成合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使党的领导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发挥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职责。同时,要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还要强化法治,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总之,要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特别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指标体系,汇聚整合各领域矛盾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关联发掘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隐患,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及时排除、预警、化解、处置各类矛盾风险。还要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