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以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7/30 学习时报 李江涛 参加讨论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产业兴旺是“首位”“基础”和“牛鼻子”。之所以在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中,把“产业兴旺”放在第一位,是因为长期以来除粮食生产能力等得以有效提升外,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在总体上并未出现基本的“兴旺”态势,反而呈现出某种“式微”现象,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业发展面临瓶颈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没有得到有效构建。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些重要农产品如大豆、多功能产业体系如休闲农业,以及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如农业科技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等,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的现象。
    农业绿色化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当前我国农业仍然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绿色农产品比例大都远低于国际水平,农业绿色化发展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农业产业集群没有发挥出预期效应。农业产业集群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虽然我国已经建设了528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991个省级农业开发区,但有些示范区或开发区本身的集群效应仍然偏低,无论其产出规模,还是其品质表现,都难以支撑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偏弱。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能力来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和绿色化能力,包括农机设备、种业科技、肥料技术、农药技术、农业废弃物和农膜回收技术等等。
    农业发展出现瓶颈的原因
    农业较低的市场机制适应性,决定了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弱势地位,进而使农业发展问题具有了内生性。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较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较小。这就导致它对市场机制的适应性较差,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低下,导致它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大规模启动的情况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力的释放表现得十分显著。但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开展,农业的劣势地位日渐明显,工农业及城乡差距在较长时期内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一系列主观因素的认知和引导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发展瓶颈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一,长期以来“经济赶超”成为我国主导性发展战略方针,政府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容忍度不断提高,使其调控工农业及城乡差距的动力不足,造成一系列的引导农业迈向现代化的政策体系难以落地生根。第二,农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国的农民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市场经济权利等领域缺乏充足的保障。大量农村、农业人才或“潜在”人才,在职业选择上“用脚投票”,“跳出农门”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产业间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竞争。人才的严重匮乏,势必造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不完善。
    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
    持续性提升农业的行业平均利润率。要以“共享”“增量”“挖潜”等途径降低市场主体参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的成本,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吸引力。第一,有序推进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完善省域内调剂机制。第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深入推动二三产业和农业的融合,大力拓展持续性提升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新领域。第三,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努力获取规模收益,持续提高种养业平均利润率。
    促进产业及人口的适度集中,探索产业兴旺新载体。应该看到,除种植业、林业外,农业各门类中有相当部分对土地内生需求并不非常强烈。同时,当前农村居住过于分散,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成本呈几何级数增加,也不利于二三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因此,促进产业及人口适度集中,成为产业兴旺的必要条件。对此,应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为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创造出新发展模式。
    培育产业兴旺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需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流入。在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越过60%的新时期,要推动人口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之间协调流动,必须全面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条件,扭转农民在收入分配、市场经济权利获取等的不利地位,让农业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让农民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培育出产业兴旺的人才。

Tags:以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