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社会治理智能化植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它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思维方式的转变,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作为国内较早试点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省份,近年来,安徽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正逐渐形成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目前已初步建成全省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并通过搭建联通共享的信息应用平台,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也开始起步,全省信息化组织体系及相关政策法规系统逐步完善,社会治安视频防控联网建设以及信息技术与网格化治理的深度融合等取得较大突破。与此同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制约,安徽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尚需加强。从全省到地方,社会治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尚不足,统一标准仍缺乏,全省“一盘棋”的格局有待加强。二是法治建设较为滞后。公民个人数据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政务数据的收集、共享、交换、开放均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社会治理大数据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三是数据开放共享不够。如运管处、残联等部分业务单位和民政优抚数据等部分业务数据存在于省部级系统和社会团体,市级部门难以进行数据收集、整合和利用。四是社会治理变革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于一些新的社会治理影响因子,如共享单车、网约车、国际移民等的关注不够。五是公众参与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信息化过度依赖“行政包干”,社会公众并没有充分的参与进来。六是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层缺乏既懂信息化又懂服务和管理的人才,而执行层特别是农村、社区参与信息化治理的工作人员构成复杂,缺乏专业素养且流动性强,难以满足工作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安徽应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真正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第一,深化对社会治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将政府现有的业务电子化,由柜台式服务转为网上服务;也不能将其理解为将数据集中到政府手中,成为政府的私产,毕竟数据只是一种知识源,除非进行很好的组织加工,否则它就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收益;更不能将其理解为强化对公众的管控,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真正以公众为中心的开放政府,即通过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提高其对政府的满意度、信任度和认同感,实现长治久安。
第二,将信息资源存储、保护、利用和开放全部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加快制定个人隐私专门性地方法规,统筹各行业的全面保护,尤其强化对个人隐私的行政保护。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交易和商业化利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入隐私分析。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省级层面的政府信息共享地方性法规,明确政府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建立数据标准体系,破除部门利益,避免行政“碎片化”,构建“整体政府”。
第三,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实现信息化治理的专业化。首席信息官不只是一个职位,也不只是类似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合肥市数据资源局那样的一个政府部门,它应该是一套制度体系,并嵌入到各个层级的不同政府部门中。另外,与发改、财政、人社等综合管理部门侧重于资源分配有所不同,社会治理信息化中的协调需要资源集中或再分配,因此需要更加强有力的行政安排。安徽应在逐步整合现有的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层级分明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组织架构,形成“一把手+首席信息官”的治理模式。
第四,调动多方积极性,实现多中心治理。就政府内部而言,除了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以外,还可以从配合度较高的部门切入,通过数据深层次挖掘和应用帮助其改进部门绩效,让其他政府部门看到数据整合前景,提高他们参与数据整合的积极性。就政府外部而言,首先,要积极培育信息市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规则,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其次,要支持社会企业发展。一方面完善公益孵化器、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基金和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的培育措施和政策支持,着力解决社会企业发展的先锋断层问题。另一方面,开展面向高校学生和在职人员等多层次的社会企业专题培训,鼓励青年从事公益创业,鼓励入驻社区的志愿团体积极向社会企业转型,壮大社会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再次,打造公众参与品牌。选择一个群众基础好、群众素质较高的地区,对其社会治理民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予以品牌化运营。同时,实行数据众包。在设计面向用户的应用终端时,设置相应的互动功能接口,并辅之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实现网格员泛在化。
第五,加强数据应用,实现精准治理。数据整合只是数据治理工作的先导环节,而挖掘后的科学应用才是其旨归所在。如何从海量的社会治理微观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应用体系,并为最终决策提供参考,是大数据时代实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关键环节。为此,安徽应结合各地数据整合进度,逐步实现从简单粗糙向精确分析、从关注宏观数据向关注微观数据的转变,并根据大数据的流程设置相应机构和工作岗位,促进社会治理方式从简单粗放到科学决策的转变,从以有限个案为基础向“用数据说话”转变。
(执笔:宋伟 陈宏波 熊立勇)
Tags: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