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留美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辑录﹙三﹚
很多人喜欢把我们的四万亿和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相提并论,这并不恰当。罗斯福新政本质的含义不是花很多政府的钱来修建基础设施,而是努力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保障体系,这基于“免于(经济)恐惧的自由”(freedomfromfear)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自由这一理念 我的总体判断是“保增长容易,调结构困难”。十几年来,政府一直说要调结构,但这次金融危机后我们仍看不到太大的结构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去年年初的时候大家比较乐观,觉得影响不会太大,但后来出口、资本流动、信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年底大家都比较悲观。悲观可能有点过度。令人感到悲观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存货调整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当初发现对生产的调整远远超过对需求本身的调整,但正因为生产指标的变化使得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前景非常悲观;二是,大家认为三十年改革以后,经济已经市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可能下降了——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香港一个投行认为,中国现在已经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就会有激烈的经济周期。
现在看来,这两点都不太准确。首先,从数据来看,8%问题不大。回过头来看,存货调整周期一结束,对生产的压制作用开始下降;其次,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现在比以前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这可以看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看银行的状况,看企业的盈利状况。政府影响经济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国外所说的财政政策。在中国,政府影响经济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贷款政策、国有企业的影响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经济增长保持8%起码在今后两年都没有问题。
问题是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什么样的变化?第一,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要提高,美国的进口不会像过去那么强劲,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像过去几年依靠大幅度的出口来支持经济增长,基本上不太可能。
第二,金融危机后风险评估会发生变化,世界政策利率也可能发生改变,结果是,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本的价格会比金融危机前要高。
第三,总体来看,经济增长会复苏,但不会回到过去五六年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反弹非常快,主要是政府推动的投资增长。这是一个好消息,全世界人民都对中国很乐观,希望中国能带全世界走出萧条。
但这存在一些隐患。首先,使得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原来担心投资增长过热,现在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因素,而且,很多投资都是国有企业做的,政府把钱放下去,很快就把它实施,这里面有一个效率的问题、质量的问题和长期回报的问题。值得我们担心的是长期投资问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短期来说,有一些问题,比如,第一季度新增贷款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达到原先计划的全年的数量,这种增长速度显然不能持续下去。如果不能持续,下一步靠什么来支撑中国经济?再者,大家现在看到房地产市场的大幅度反弹,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问题是可不可以持续?考虑到老百姓的收入、对价格的预期,以及流动性,在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带动中国经济走出衰退,实际上存在风险的。
回过头来看,政府最主要担心的是什么问题?政府最明显的目标就是“保八”,为什么要“保八”?——为了保就业、保民生、保社会稳定。
如果保民生保稳定是主要的目的,那么成本其实可以做得再低一点。保民生有两种办法,一是使工厂继续生产,工人就有工作有工资,生活就有保障,就不会闹事;二是直接保工人的民生,如果失去工作了,就给工人一些收入保障、生活保障。有些政府官员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第一种方法的成本是第二种的四倍。
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成本达到政策目标。经济学认为,对政策目标最简捷最直接的政策是最好的,拐弯抹角的政策一般都有效益的损失。
最终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结构平衡?其实这就是消费的问题,归根到底,一是收入分配的格局出了问题,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好,导致老百姓的信心不足。现在是花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是,目前政府的思维还是认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
在刺激经济方面,很多人喜欢把我们的四万亿和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个比较不恰当。因为罗斯福新政本质的含义不是花很多政府的钱来修建基础设施,最简单的原因是,在大萧条开始的时候,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根本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工作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保障体系。这和罗斯福的施政理念是相关的,他认为“免于(经济)恐惧的自由”(freedomfromfear)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自由,核心是建立保障体系,这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使经济长期平衡稳定最重要的一条。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同意,中国经济反弹太快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很好的消息,减弱了我们进行结构调整改革的压力。最困难的时候是改革的最好机会。我认为,如果现在不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两年以后就更困难了——两年以后,四万亿花掉了,美国经济可能复苏,也可能不复苏,即使复苏了,它的出口市场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
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是要实现要素的市场化。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这么成功?简单的看法就是我们引进了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化过程是不对称的,产品市场的市场化非常彻底,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基本上走得不远,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环境,基本上受到政策或政府的干预,要素成本扭曲,大部分都被低估了(当然,能源价格比较复杂)。
这种扭曲和低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过去三十年,一方面经济增长非常快,一方面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成本扭曲相当于给生产者或投资者补贴,大家都愿意生产、愿意投资,连外国人都愿意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住户和工人的收入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补贴生产者和投资者。下一步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转变要素市场的扭曲。做到这一点,加上前面各位提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许中国经济最终能走上一个可持续的长期增长的道路。
(发言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