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专家观点 >> 正文

大市场的底部——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之十七)

http://www.newdu.com 2016/5/3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 参加讨论

恰恰是连年农民收入增长几近停滞的“新形势”,提供了推进农村产权改革的另外一种原动力。提出这个判断的论据主要有两点:(1)农民收入不增长,国民经济将被“憋”得无路可走;(2)除非进一步清楚地界定产权,农民收入不可能增长。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

市场容量是决定因素

话说1994年,克鲁格曼在《外交季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明言亚洲的高速经济增长由“投入驱动”,不是由“效率驱动”,而靠高投入驱动的高增长断然难以为继。该文认定,被全球看好的“亚洲经济模式”,如同历史上苏联经济一样,是一个被大大高估了的“神话”。作者的见解如此惊世骇俗,引火烧身是免不了的。不料人们的批判尚未尽兴,亚洲金融危机就不期而至!克氏的推测能力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问题是:为什么“高投入”就能驱使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学上,我从不认为成本可以决定成交价格,那么为什么将投资、劳力(加上更多的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和其他要素,多多益善地“投放”于经济过程,就可以得到了一个“高产出”呢?

我认为,市场容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早期的“东亚模式”——以日本和“四小龙”为代表——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经济,就是在国内市场容量不足的约束条件下,放弃了当时神乎其神的“进口替代”策略,选择了鼓励出口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正因为利用了国外市场,才使得克鲁格曼后来观察到的“高投入”,能够带来“高增长”。没有市场容量的条件,产出无人问津,为“仓库而生产”,断然不会有东亚的成绩。至于有了市场条件,靠高投入来驱动增长,还是靠高效率来驱动,那是另外一个“克鲁格曼问题”了。

人口众多、市场狭小

中国当年没有搭上东亚增长模式的车,根本原因不但是“闭关”,而且“自守”了一套计划体制。本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人均收入水平长期没有象样的增加,购买力不足,国内市场狭小。再加上无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陷在一个“大国小市场”的境况里求民富国强,难以矣。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后来举上,举世公认要拜改革开放之福。改革开放先启动了国内市场,随后又使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日益打成一片。回顾起来,“启动内需”的出发点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在包产到户改革后走向市场赚了点钱。几亿农民赚了钱要买工业品,这一条就把城市工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乡村工业买“火”了。1981年前后的国内工业曾经也是凄凄惨惨要闹“关停并转”。后来怎么“走出来”的?就是农民购买力顶上来了。这是第一波。

城市工业多卖出产品,就一定要买入更多的农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这应该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波。接下来的第三波,就是“泊来品”、外资和外企大举登陆,而中国产品也大举出口。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进出口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用浑然一体的“三波”来解释十数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应该是虽不中亦不远吧?关键因素不是别的,正是市场容量。一个不断扩容的市场,可以刺激高投入,更可以使高投入带出一个高增长。(顺便提一句,上引克氏文章对中国经济的评论网开一面,认为邓小平的改革使得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但受高投入的驱动,而且受效率改善的驱动)。

不牢靠的市场底部

但是,大体在90年代以后,在城市经济增长“过热”、外向经济大有希望更上层楼的同时,推动经济的第一波——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却急转直下。1989-1991年出现了农民收入负增长,而后来的整个“八五”期间,农民收入基本就没有什么增加。

这个局面有点象一个叫“转盘子”的杂技节目,桌子上的第三个盘子还在转,但是第一个盘子越转越慢、以至快要倒了。与杂技节目有所不同的是,经济舞台上的三个盘子——农民、市场与外向——彼此不是完全独立“自转”的。农民收入这个盘子转得慢了,其他盘子的转速,早晚要受影响。

什么“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那实在是很皮相的说法。以家电为例,城市家庭的普及率的确饱和了,但农村还早着呐。至于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农村市场也许才刚刚冒了个头。因此,专家意见认为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对的。对此我只有一点补充,那就是要开发农村市场,任你十八般兵器都用遍,离开农民收入和收入预期的持续增长,门都没有。一些地方官员要“引导”农民消费,鼓动农民买这买那。我对他们说,农民有了收入,花钱怕是不需要教的吧。何况,让人家买了东,就不能再买西,“总需求”是没有增加的。

是的,多出口可以多赚外国人的钱。但是国际市场做不到直线扩张。遇到“低潮”期——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的城市经济这只盘子,越转越慢也就不足为奇了。是的,外资进入可以刺激经济。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吸引外资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还是中国的市场容量。倘若大家冲着13亿人口的大市场而来,但是走近一看,真正“有效的”市场只是2-3亿人口的市场,人家是走呢,还是留下来与别人争个人仰马翻?

概括一点说,当今国民经济种种不利因素,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给“憋”的。剩下的疑问是,在农业收入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合乎规律下降的条件下,农民收入还可能大幅度增长吗?

Tags:大市场的底部——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之十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