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专家观点 >> 正文

尊严、民生与保险业

http://www.newdu.com 2016/5/30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 参加讨论

 锁凌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0871


    要说“两会”期间什么词儿“火”,那“尊严”一定榜上有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生活得“尊严”这一表述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可以说,在新中国走过一甲子、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的今天,在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的基本物质生活目标之后,人们已经更多地开始用精神层面的尺度来衡量生活的质量,政府也更强调用这一尺度来评价其工作和执政水平。

    这样一种新形势,首先意味着在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解决好民生问题、让有保障的民生能够得以不断改善,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质、实现全面发展,必然会是民众和政府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解决民生问题,无非有两种手段:一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包括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二是市场机制。在现代社会,单纯依靠政府手段来追求多重目标、因应和协调多重利益诉求是低效率的,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来促进社会有序运转,政府手段和市场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保险作为基本的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对民生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已经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得到明确的认定。

    可以预计,今后政府对民生问题必将予以更多关注和投入,这将为保险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我国保险业来讲,显然是一个重大“利好”。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保险业只是将此视为提高增速和扩大规模的机遇,则未免狭隘了一些。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之后,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已经突破一万亿元,资产总额也超过了四万亿元,我们有条件、也必须要更关注增长与速度之外的内容。保险业需要打开视野、扩展胸襟,站在历史和国民经济的高度,从战略的、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改善和促进民生的时代主旋律中,全面审视保险业自身的历史定位、社会角色和发展道路。

    首先,要超脱于金融行业的传统思维框框来看待保险业的社会角色。有鉴于其资金融通功能,我们一直习惯于把保险业定位成与银行、证券并驾齐驱的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一,加上在发展初期对保险业资金集聚作用的高度重视,我们更多地强调其金融属性。但若要正本清源,保险业的核心价值、也是其独特之处还是在于它能够集聚和分散风险,在于它能够提供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资金融通只是其派生功能。它不像银行业那样具有强大的货币创造能力,也不像证券业那样可以为资本定价及为资金需求者直接募集资金,金融影响力是有限的。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业的地位也就越重要,其中的关键原因并不是保险业可以融通资金,而是它能够藉由市场化的手段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帮助人们稳定预期、获取内心安宁和经济安全、维护个人尊严,这种服务属性才是它对民生的核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险业发展的根基还是在承保领域,更多地体现了其“非金融”的属性。事实上,金融业更正式的称呼是“金融服务业”,但由于“金融”二字所笼罩的光环更为耀眼,我们常常淡化了其“服务”的内涵,用对投资储蓄功能的重视和追求保费规模的冲动掩盖了保险“保障”服务的本色。回顾保险业走过的道路,过分强调保险“金融属性”倾向,其危害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发展“质”和“量”的协调。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早期,保费不过区区数亿,多数社会民众甚至不知保险究竟为何物。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保险服务民生无疑只是奢谈。因此,尽快做大做强保险业,尽快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实可谓势之所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保险业并没有能够避免在发展理念和模式上形成“路径依赖”,争市场份额、扩保费规模成为行业的“最高追求”,这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过度开发保险资源,导致行业诚信度不高,降低了社会对保险服务的认同感;二是保险公司低水平竞争,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支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服务质量不高、消费者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行业,一个供给能力有限、消费者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行业,一个覆盖能力有限、不能兼顾富裕群体和贫困群体、不能兼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能发现并管理各行各业及各种经济组织新风险的行业,一个形象不佳、营销员缺乏福利和保障的行业,它所能创造的社会福利是有限的,给社会民众带来的幸福感也是有限的。这样的行业谈民生,其动机更接近于借促民生之名要政策、要扶持。可以说,如果不能在“量”的增长中迅速实现“质”的跨越,在消费者保护、产品服务创新、经营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有质的突破,保险业就有可能错失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的重大“利好”,甚至会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历史大潮擦身而过。

    不能说保险业没有认识到这些。比如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保险业界的委员代表提交有关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解决营销员不合理税收及社保缺失问题的提案,而保险创新也在日趋丰满。像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正在探索谋划的“养老社区”,就已经突破了保险专注于现金给付的传统,尝试用融合了地产、物业、护理、文化等各种元素的服务给付来帮助人们实现养老需求。

    诚盼这样的提案、这样的创新来得更猛烈一些。

Tags:尊严、民生与保险业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