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取得6.9%的增速,令人颇为振奋。当然,对这个数字也出现了各种解读,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仍像过去一样见仁见智。笔者认为,这个数字背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才更值得关注,也更有说服力。
在普遍关注复苏和增长类问题的时候,舆论很少将中国经济向好的数据同早一个工作日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联系起来。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同比增长19.5%,平均每天新登记4万户。
这是一组结构变迁的美妙数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宏观特征就是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巨大,市场价值实现能力过小。很多占世界市场大百分比的行业没有定价权。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快速发展,联系到近年来服务业经理人采购指数持续高企,印证了不仅是生产性服务业,而且是中间品市场类中介服务业的崛起。这是一种结构变迁。因为市场主体性企业是厂商中间品市场定价过程的基础部分,假以时日,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随着定价经济成分的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的价值实现能力和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分流现象将得到根本改观。这是经济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弥合收入分配两极化的良性结构变迁。
实际上,统计数据中还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继续步向更加良性循环的信息。比如,在三产结构中,自2012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大体持平后,服务业快速发展,到今天短短数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6%。几乎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这在以每年增加0.3个百分点即为结构变迁超高增长的世界观察范围来说,中国经济在服务业一维的结构变化是超高速的。
在同一季度,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已经超过65%。这是一个从中高收入迈进高收入阶段,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特征。当人们都担心中国经济下行是不是硬着陆时,每年6%以上的增速加上结构变迁的高速,何尝不是一个靓丽的增长绩效?
另外,我们还发现,每天平均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万个意味着,每年新出现1000多万市场主体。这也解释了我们在过去三年中每年10月之前就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的秘密所在。
最后,中国经济增长还碰上了一个改变结构的难得窗口机遇期。本届政府力推政府职能转变和商事制度改革。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多证合一”满意度高达99.5%。“网民普遍认为,这有利于降低开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提高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李克强总理总结了改革与“双创”的关联:“‘双创’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推动‘放管服’改革,也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的理解是,简政放权带来巨大就业,再加上新技术革命,使得市场型企业有了存在的技术支撑。如果用新技术条件支持的经济的劳动就业弹性大于存量经济就业弹性的话,上述结构变化就更有可持续的内在基础。
可以这样说,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向好,背后还有更为喜人的结构优化。在新一轨经济和老一轨经济共同贡献增长的过程中,老一轨经济守住了基本盘,新一轨经济正在优化老一轨经济的比较优势成分;而且,在连带拉动就业市场变化的同时,年轻人在双创中的投资和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比例高,资本性收入低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国经济增长多年,我们看到了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增长的结构优化的先行数字。今后几年,也许经济增长会在季度间波动,也许制度改革还需继续深化,但中国经济不仅在外观增长变量数据上,而且在里边结构变革的观察上,已经与中等收入陷阱渐行渐远。(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