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为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汇报中国社科院40年来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举办了6场系列学术报告会;共有学部委员、知名专家等42位学者作主题报告。
而在此间召开的经济学部学术报告会上,演讲内容更是异彩纷呈,这里仅撷取3位重量级学者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袁富华:阐述供给侧改革理论的突破
在题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常态与迈向中高端》的演讲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袁富华研究员特别对供给侧改革的理念突破、理论探索的三大命题作了精辟概括。
他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理念突破有三大突破——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有两个突破:
1.突破工业化阶段以技术和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个理念更加综合、符合结构服务化要求。
2.突破西方主流理论“超历史”的逻辑演绎,确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核心问题”——特别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历史性原因和条件,即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二)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给出了明晰的探索方向:
1.分享和包容的理念,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消费者选择”的理论定位。强调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整合机制。
2.分享包容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的交汇点:强调需求层次的升级、人格的可塑性和消费者社会化。
(三)现实反应
1.通过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实现人的发展(健康、企业家精神、创造性等)。
2.人的发展,推动知识创造和创新。
3.五大理念最终体现为效率与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体现为经济向中高端迈进。他同时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核心迈向中高端的“三原则”:劳动生产率提高·TFP提高·包容与增长可持续。
袁富华研究员最后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需要继续探索的三大命题:
1.结构性减速命题:转型时期结构性减速的矛盾与后果,主要表现为原有工业化模式的“制度僵化症”和“结构硬化症”,面对开放和国际竞争缺乏灵活性,经济活力下降。
2.增长门槛效应命题:大规模工业化之后,很少国家能够完成二次转型,效率的线性提升路径受阻。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服务化与工业化在本质上不同,服务业和消费的发展,不能提供可持续的效率补偿。
3.效率补偿命题:从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看,服务业是继制造业充分演化之后的另一个高端;以知识生产配置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是可持续和避免鲍莫尔病的唯一途径。
魏后凯:从根本上有效破解农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那么,结构性矛盾的表现是什么?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在题为《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转型》的报告中分析道:部门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外贸结构、空间结构这六大结构是中国农业发展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他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农产品总量不足,我国实行了以“保增产”为核心目标的增产导向型农业政策。这种政策曾经有力地刺激了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不高、农民增收难、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凸显等长期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与居民消费层次的升级,中国农业发展将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此,魏后凯研究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
国家农业政策亟须从过去主要依靠化学农业支撑产量增长的增产导向型农业政策转变为以绿色农业为支撑、追求质量和效率的质效导向型政策。而实行质效导向型农业政策,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目标,围绕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式与租户方式政策,从根本上有效破解农业结构性矛盾,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国刚:“一带一路”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所谓全球资源配置,对一国而言是指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具有的在全球配置各种经济资源的能力。在15世纪以来的600年左右的历史中,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运用军事暴力、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和金融运作等机制提高他们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那么,中国如何闯出一条新的适合中国扩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路子呢?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学部委员王国刚研究员在《“一带一路”:闯出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国之道》的演讲报告中在具体剖析全球资源配置的西方模式后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人均资源匮乏、外贸增长率下滑、对外投资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中国虽然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但海外投资数额与美国、日本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决定了中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明显低于美日,如果这种状况在发展中难以调整,则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作用将受到严峻挑战。
他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指出了中国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之路。他表示,习主席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现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甚至扩展到了亚洲之外。为此,他概括了全球资源配置之中国新突破——
1.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相比,“一带一路”所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三个特点:
●基础设施投资既带有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又有着带动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不动产投资的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既具有经济建设的性质又具有民生工程建设的性质。
2.与传统的国际生产资本输出相比,“一带一路”所展开的基础设施投资有着三方面特点:
●投资项目是一般国际资本所不选择的但对受援国又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程;
●运用多边投资机制替代单边投资机制;
●各种投资条件是经过多边磨合而形成的,反映着多边各方的共识和权益,更具有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方面的代表性。
3.与前些年中国企业单兵出海相比,“一带一路”所展开的“走出去”战略有着三方面特点:
●以众多企业抱团出海为架构,又借助多边机制,能够在这些方面形成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群体效应;
●在抱团出海的背景下,可以形成抱团取暖效应,不仅有利于相互形成外部经济以促进内部经济效率提高,而且在互联互通机制的推进下,有利于相互协调相互推进市场开拓;
●通过多边机制,使被投资国自身纳入了投资者范畴之内,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
王国刚研究员认为,上述各方面特点决定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突破“特里芬难题”,使中国借助多边投资机制,有效提高全球经济资源配置能力,闯出一条新的适合中国扩展对外经济活动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