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专家观点 >> 正文

香港经济应跨越“三重门”

http://www.newdu.com 2017/6/29 中国网 张玉阁 参加讨论

  回归20年,尽管历程波折震荡,但香港经济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一系列经济财政指标向好,录得一份靓丽的成绩单:2016年香港GDP总量近2.5万亿港元,较1996年大幅上升102%,名义和实质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3.3%;人均GDP由1996年的19万港元上升至2016年的近34万港元;2016-2017年度香港财政储备高达9538亿港元,是1996年财政储备的3.5倍多,占2016年GDP的比重为38%,较1997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之稳健和雄厚,世所罕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90%,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6成,占就业人数比重近5成;金融、贸易、航运、空运仍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方面,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过去10多年香港基本处于前三甲,且力压老对手新加坡;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排名中,近年大体保持在前10以内。制度方面,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23年(1995-2017)将香港评为经济最自由的地区。这份成绩单,足以打破“香港之死”的预言或魔咒,足以彰显香港依然是全球公认、世界瞩目的“活力之都”和“动感之都”,足以证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单一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和繁荣,并不必然生成社会意义上的和谐与稳定。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导致香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乃至脱节:经济增长并未转化为优质多元的就业岗位、同步的收入增长、有效控制的贫富差距、强有力的社会保障(迄今为止香港尚未建立全民退休保险)。尽管社会指标的表现差强人意是发达经济体的共性,但作为微小城市经济体和单独关税区,香港的情况更为突出和严重,更应高度关注和重视,更应务实动员香港内外资源要素,着力加以解决。展望未来,香港经济应跨越“三重门”。

  第一重门:重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就产业结构而言,高达90%以上的服务业,使得香港早已成为全球服务业城市。如果香港与经济腹地能够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那么比例再高的服务业也不会产生经济虚拟化、产业和就业两极化(即“高增值低就业”和“低增值和高就业”)问题。问题在于香港是单独关税区,与经济腹地存在边界管制。这就使得香港需要考虑如何拓展服务业的对象问题,即高比例的服务业除了服务本地对象外,怎样为外部需求者服务。

  香港制造业曾经是香港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早期是服务于本地的“香港制造”,但过去10年,本地“香港制造”不仅日渐萎缩,而且大都是传统产业,鲜有科技含量;后来是服务于“由香港制造”(即珠三角港资制造业),但曾经一度兴旺的珠三角港资制造业不仅与“香港制造”高度相似,也同样呈萎缩之势。

  在“香港制造”和“由香港制造”相继式微的趋势下,如何与香港之外的制造业形成紧密、有机、难以“脱嵌”的“服务-被服务”关系,是香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得以不断创新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所谓重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就是以全球城市视野、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着力拓展香港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构筑香港服务业发展的坚实“底座”。

  第二重门:以创新科技引领新结构

  作为成熟的经济体,香港的经济产业结构相对稳定,但难免创新不足。纵观全球,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之后,随着服务经济、虚拟经济弊端日益彰显,回归科技创新、回归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其中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表现抢眼,纽约、伦敦等传统金融中心均发力培育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纽约致力于成就“科技纽约市”,建设纽约科技城和“硅巷”,引领金融科技发展,打造美国“新科技首都”;伦敦一直在打造英国“硅谷”,伦敦老街逐步发展成“硅环岛”,正在形成“东伦敦技术城”。

  显而易见,世界金融中心正在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创新科技成为金融中心城市弥补产业高度金融化不足及风险的首选。香港近年来着力发展创新科技,既是对香港自身问题反思之后的选择,也是对全球发展趋势的研判与呼应。

  创新科技之于香港的价值,应该上升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对于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重建制造业并不现实,创新科技则成为次优选择。创新科技将成为香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香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领者和带动者,进而催生香港经济产业新结构。就此而言,创新科技的意义和价值并非体现在单一产业,重要的是杠杆功能。只有从这一高度认知创新科技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香港才不会错失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第三重门:化机制优势为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认为,“专业性和高级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香港的自由港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要素流动制度以及城市、社会、生态管理制度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创造出来”的“专业性和高级生产要素”。比较而言,香港仍具有明显的机制优势。

  但如何将机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则需要香港社会共同思考和共同努力。比如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仲裁制度、标准管理制度、检验检测制度,既与国际接轨,操作实施也堪称规范。但受制于香港有限的市场,机制优势难以进一步发挥,难以充分整合香港之外的市场与需求,当然也就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而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制优势,其存在方式是静态的和固化的,价值难免打折扣。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重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以创新科技引领新结构,还是化机制优势为竞争优势,都不是香港独自面对、仅在内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跳出香港看香港,从世界看香港,从国家看香港。一个全球城市,应该有全球的视野和胸怀,一个“一国两制”下中国的国际城市,应该在国家战略中有所担当,并在角色担当中实现自身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本文主要是着眼香港未来的发展提出问题,在赞叹香港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展望香港未来发展之路。实际上,跨越“三重门”的路径,掌握在港人自己手中;以港人的智慧,未来香港仍将收获一份更靓丽的成绩单。

  【张玉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Tags:香港经济应跨越“三重门”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