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自觉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的发展境界。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的确,长期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的欠账还比较多,人们的生态自觉、绿色生活习惯,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既要注重发展数量,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科学、生态、简约的绿色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新时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树立底线思维,绝不允许区域性、整体性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发生,要立足生态安全,防控生态风险,将现存优质生态环境维护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开发。生态红线是生命线,守住红线,才能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最终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奠定生态基础。可以说,生态红线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长城。强化生态治理,要以治理污染为突破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治标与治本的结合,经济发展绝对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要下大力气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也是不可持续的。下大力气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向好趋势也不会得到根本保障。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要形成绿色自觉,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让生态保护、美丽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监督的载体;要形成生态激励机制,激发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的自觉。要让群众有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中,生态获得感就是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从绿水青山的保护中真真切切地看得见、摸得着金山银山;生态幸福感就是要让群众在山好水美中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在美好环境中感受美丽中国的韵味;生态安全感就是要让群众不因生态恶化而影响生存,不因生态恶化而损害健康。
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重大挑战。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守生态保护国际责任。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山青、天蓝、水绿与乡愁共同构成生态中国的美丽画卷。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马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