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0年间,风云激荡,沧海桑田。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回首过往,无不使我们深刻的认识,中国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就,中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反复印证,中国共产党的自身要求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两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要求是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键是内因,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要求是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改革就是改变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方面,开放就是打开国门,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的技术、文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让中华民族复兴起来,这与党的使命和宗旨高度一致。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肩负使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自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篇。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党除了这些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创立之初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历史使命和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正处在十年“文革动乱”,那时的中国经济几乎已经走到崩溃边缘,整个政治局面是混乱的,经济状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环顾世界,当中国沉浸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中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黄金时代,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规模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中国。
摆脱贫困和结束动乱,是当时中国人民最强烈愿望,推动改革和开放,是人民深埋在心中的强烈期盼,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共识,通过改革开放过上好日子是当时的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按下了红手印,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冲破了思想的桎梏,唤醒了沉睡的大地。40年来,辛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将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凝结到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拥护和支持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使这片土地在现代化的路上旧貌换新颜。
继续前进是改革开放的唯一宿命
推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内生动力,也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根本动力。同时这二者又高度统一,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这也是为什么4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每一步都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但是我们却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的根本原因,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就是党的使命宗旨与人民的利益高度契合,完美统一。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崔丽华,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