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资金原封不动放在账上,我可是一分钱没贪污、没挪用啊!”面对巡察人员的连续追问,某地一位村支部书记如是为自己辩解。据报道,2016年下拨给该村的97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趴在账上“沉睡”了三年,直到2019年开展交叉巡察时才被发现。
扶贫款,顾名思义,是用来扶贫的,不是用来村里储蓄的。明明是块好钢,却因村干部的怠慢没有被用在刀刃上,导致扶贫项目迟迟未能落地,影响到了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这显然不是一句“没贪污、没挪用”就可以搪塞过去的。特别是当前,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只有把相关资金落实到位,道路、水电、易地安置、产业开发等项目才能尽快启动。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扶贫开发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这无异于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
贫困村对于扶贫款求之不得,但为何类似场景屡屡上演?通过媒体调查可以发现,有部分原因是扶贫款“不好花”,条条框框太严,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扶贫款“不敢花”。贫困人口大多年龄大、体力弱,带领他们发展产业本就不易。更何况,一些产业门槛略高,贫困户干不了;一些产业风险较大,投资容易打水漂。而有些干部怕担责,思来想去觉得让这钱“留”在账上最稳妥。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作祟。但对党员干部而言,不作为就是懒政。倘若人人都拿“虽无功,但总无过”聊以自慰,那还不如一个公堂木偶。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一个“实”字。扶贫资金,一头连着党心一头接着民生,用起来当然要慎之又慎。我们既不能容忍相关资金被无节制滥用,搞出一大堆名不副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决不允许来之不易的资金因为个别人的“求稳”心态而“趴窝沉睡”。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决胜全面小康进入倒计时,全力以赴都还不够,哪里还容扭扭捏捏、磨磨蹭蹭?说到底,今天评价一个党员干部,除了“不贪不占”,更要看其能不能干事、善不善成事。
脱真贫,真脱贫,需要扎扎实实行动起来。期待广大党员干部都能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时时自省,不负组织的培养、百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