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由六位院士出马给大一新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近日该消息一经报出,立即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华丽的师资配置,使这门课程被冠以“最奢侈的基础课”。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进校门就见大师,这对尚且懵懂的新生来说,堪称最好的“开学第一课”。要知道,许多大一新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知之甚少,自觉兴味索然者也不在少数,“第一课”谁来讲、怎么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的判断。据武大测绘学院老师介绍,以前,有些学生不愿意学测绘,还常有人强烈要求转专业。可是“院士课”开讲以来,转专业的渐渐少了,更有外专业的转进来。陡然扭转的曲线,彰显的正是“院士课”的强大魅力。
其实不只武大,象牙塔里,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院士还有不少——颇为“普通”的《普通化学》,赵东元院士在复旦已经开了13年;一门《高等天气学》,丁一汇院士在国科大一讲就是40余载……有人不解,大院士讲基础课,岂不是“杀鸡用牛刀”?但事实上,这恰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将专业的习得视为一座大金字塔,基础课无疑是学生们夯基垒台的重要基石。院士们见解深邃、思路敏捷,讲起课来贯通古今,收放自如,很多时候一个提醒、一句反问就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开阔的方向。国内外诸多大科学家,都有讲授基础课的喜好,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杨振宁,就分别在加州理工、清华给本科生讲过课。大咖们幽默风趣、大开大阖的风格,备受学生推崇。
以此再反观,“院士讲基础课”之所以被视为“奢侈”,反映出的是,时下在很多高校,无论是院士、教授,还是普通老师,都离讲台有点远了。固然“最好的教师要到一线搞教学工作”的说法早就存在,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具体举措大力倡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但落地效果依然有限。一些大教授已不屑于上讲台,许多课程草草上完了之,甚至让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代课。这背后,有教师个人认识选择的因素,亦有很多高校仍存的“重科研轻教学”考评倾向的影响。当决定教师晋升的,不是一堂堂课,而是一堆堆论文、表格、项目,给学生上基础课成为鸡肋,也就不稀奇了。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就一流大学。“此生挚爱是讲台”,国际知名拓扑学家姜伯驹,奔走于燕园大小课堂半个世纪,始终铭记着一名教师的本职。老院士尚且如此,普通教师们更该了然自己肩上的担子,将教书育人置于职业价值排序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