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为政岂能“拔苗助长”?

http://www.newdu.com 2018/12/24 东方网 姚鼎 参加讨论

  《孟子》中有个“拔苗助长”的典故,值得反复重温。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于是,他把秧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这些庄稼全都枯死了。

  现实生活中,真正对庄稼拔苗助长的愚人少之又少。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则典故实则是在告诫人们:想要成事就应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种植庄稼如此,为官从政亦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把干部分为两类:一类是“插花干部”,他们急功近利,只堆“盆景”,囿于“瓶中插花,昙花一现”的眼球效应。另外一类是“栽树干部”,他们高瞻远瞩,追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利益。这种分类实则是对为政是否“拔苗助长”的一种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干部,可谓观照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的高下之别。

  在“插花干部”那里,花拳绣腿是标准动作。有的不尊重城市建设规律,看到房地产火热,就一股脑地“造城”,把不少历史文物给毁了,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还有的,为了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眼里只盯着周期短、见效快的工作,而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不闻不问。在他们眼里,做事的导向只是为了追求立竿见影式的一时之利。但这样的行事方式只会是“寅吃卯粮”,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后患无穷。

  相反,在“栽树干部”眼里,只要是为民造福的事,他们就有不计当时誉的格局。苏轼刚任职徐州时,恰逢黄河泛滥成灾,“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经过一番抢险救灾后,满城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可他为了当地百姓的安危,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这就是今天的苏堤。要知道,北宋的时候,黄河泛滥周期是二三十年,而地方官一般任期3年。这样的干部才不会戚戚于任上就干出惊天政绩、汲汲于马上就累积显赫声名,始终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气度。

  “世间的人千万种,我只钟情于你这一种。”从“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好干部焦裕禄,到“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再到“想着自己的人被尘土埋没,想着群众的人威名远扬”的“樵夫”廖俊波。这些优秀的人民好干部之所以反复被提起,关键在于他们做的实事真正惠及到了一方百姓。上世纪30年代,有人就问郭沫若:为什么难见伟大的作品?他回答:“早产的胎儿太多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多一分沉潜少一分冲动,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急躁,做好政绩观的“加减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写道:“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惟有秉持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的心态,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在“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中不断为百姓谋福祉、送幸福。

Tags:为政岂能“拔苗助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