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汉字读音发生变化,不必大惊小怪

http://www.newdu.com 2019/2/20 红网 湍流 参加讨论

  教材中汉字拼音的更改,在近日引发热议。许多字的“正确读音”较以往有了变化,比如:“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少网友认为,这样改“是对文盲的妥协”。众声喧哗中,也出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担忧。网友“君君老师”评论“传承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就这样被改版,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正在渐渐流逝”。“卢宝宝”则评论,这些字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改了真的有种屈辱感”。

  笔者认为,那些口口声声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反对变读音的人,反而有可能是不懂中华文化的人。

  流传下来的是汉字,而不是汉字的发音,这恰是中华文化不像其他古文明那样中断的原因之一。今人读2500年前的诗经,理解起来不至于有太大障碍,但读音早就变了不知几茬;康有为满口广东味,也不妨碍和光绪书面交流。汉字源自象形文字,可以脱离读音传承下来,最大限度突破时空局限,而不像英文那样需要拼读、依赖发音进行传播。

  生活中,文字读音顺应潮流发生改变,无可指摘。语言不是化石,也不是躺在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艺术品,一个字假如有90%以上的人“读错了”,那么在事实上它的读音就是那个错的音,强行规定怎么读已经没有意义。

  当然,“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改读音也不是乱改。使用人数的多少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判断依据。

  外来词可能争议就小,比如“拜拜”的“拜”新增第二声,正常人不会反对。特定领域争议就大,比如古诗词,至少还是应该以同时注明古音为佳。实际上“古音”也未必是这个字最初的读音,应该以创作者时代的发音为准,这样不仅尊重作品的完整性,也有助于读者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另外一个有争议的领域是方言词汇,一些北方官话里的特殊发音,私以为出于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保留为佳。再有就是读音不同,词性乃至意思都会发生变化的字,比如“骑”。对这类字的读音的更改也应该慎重。

  不过,慎重归慎重,对于汉字读音的变化,不必大惊小怪。

Tags:汉字读音发生变化,不必大惊小怪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