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南航女生平安归来:我们有没有被“失联”的权利?

http://www.newdu.com 2019/5/10 长江日报 杨于泽 参加讨论16

  近日,媒体报道南航一名女大学生失联,引众人关注。到了7日晨7点,该女生已经返回学校,让父母和警方担心两天的心情总算落了地。

  据南航这位女生事后透露,其失联原因系心情不佳打车外出散心,其后手机没电,在江心洲和青奥公园各停留一晚,并未受到任何非法侵害。

  一个女生与亲友失联,将很快引发亲友担忧,并触发社会安全机制。事实的确如此,南航女生的家人很快就发布寻人启事,并向当地警方报警,而警方也展开相应调查。公众获悉后不只是围观,很多人充满担忧与焦虑。

  但这样一位心情不佳的女学生最终能够平安归来,应当为她感到庆幸。想一想,一个女生独自坐车到长江江心洲,又在附近孤身停留两晚,其内心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雨,我们不妨将心比心。她能够度过精神上的难关,回到亲友身边,难道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吗?

  在这件事背后,是一个人有没有与亲友、与社会失联的权利?在今天这个信息与互联网社会,每个人被纳入一个虚拟网络中,必须以某种方式比如接听电话、回复短信或微信等,显示自己的存在。这个世界的确有很多人,在心情不佳的时候渴望暂时脱离与其他人的联系,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享受孤独、安静与散漫。这是一种心理需求。

  但的确存在悖论:一是如果这个人无预警失联,将会触发家庭与公共安全机制,大家的关切与寻找也是理所当然的;二是如果是失联前告知,因为这个人情绪波动,亲友和公共机构仍然会予以关切,但这又使这个人享受孤独与安静成为不可能。前一种情况还会造成“浪费表情”。

  这一悖论几乎无解,只能和解,一方面人们有权“一个人呆着”“享受孤独”,另一方面人们也有权利和义务寻找失联者。人的本质是“社会动物”,人时刻处在与亲友和社会的关系网络中。人与社会公众永远处于互动中,在这种框架下,人与公众最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特别是社会公众要尊重少数人偶尔失联的权利。

  一个失联者能够平安归来,比其永远消失要好上一万倍。他或她的失联使我们担忧和焦虑,显示出同情心与爱心;当他或她平安归来,这种爱心转变成不满甚至愤怒其实是一个误区,难道要他或她永远消失才不负公众“围观”吗?警方调查也理所当然,芸芸众生中突然失联者有几人?这种调查不正表明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吗?

Tags:南航女生平安归来:我们有没有被“失联”的权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