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最近,有西安市民路过小寨发现环卫工人身着的反光背心,背面除了印着“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的标语外,还印有“西安××补习学校宣”的字样。(8月9日《西安晚报》)
正方:环卫工马甲印广告,没啥大不了
事实上,在捐赠背心上印上广告,并没有给任何人造成直接的利益损害。一些人指责其“不美观”“让爱心变味”云云,更多只是源于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而并没有明确的实体证据支撑……其实,此事中最需要关注的,并不是企业在背心上印了广告,而在于捐赠之初有没有就此事跟受捐单位充分告知和沟通。如果双方确实经历了一个协商一致的过程,那么此次赠送背心就应该理解为是“附条件的捐赠”——这种按约定办事的做法,并无明显不妥。【详细】
其次,补习学校在其捐赠的环卫工马甲上留名也符合相关规定。自去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出资设计、制作、发布或者冠名的公益广告,可以标注企业名称和商标标识。同时还规定:不得标注商品或者服务的名称以及其他与宣传、推销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内容,包括单位地址、网址、电话号码、其他联系方式等。环卫工马甲上只标注了学校名称,并没有改变公益广告的性质。【详细】
反方:环卫马甲印广告有损城市形象
环卫工活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就像地铁工作人员、交警、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等等一样,是城市的窗口与形象。他们应该穿着统一的制服,在工服印上实习学校广告,显得很不严肃。虽然环卫工人并不是公职人员,但他们从事着公共服务,工作场所又是在公共空间,让他们统一穿着印有补习学校名称字样的工服上街,就像是活动的广告牌,涉嫌变相投放广告。这种行为也有违环卫工人从事公共服务的属性,这种公益活动涉嫌夹带私货。推而广之,如果公益行动都能以广告的形式进行,那公共场所会贴满了这些商业广告。比如企业通过捐建站牌,通过捐建垃圾桶等等形式,就可以在公共场所随意打广告。这会违背了公共场所的公益属性,会损害城市形象。【详细】
环卫工人虽然工作辛苦,但在全社会却享有较高的认同度。让他们打广告,显然有助于提升市民对该培训学校的信任,有些市民甚至因此就将孩子送到该培训学校。但该培训学校究竟师资力量、教学效果如何,环卫工人们可谓全然不知,哪天市民与培训学校发生纠纷,是否会迁怒于当初替培训学校打广告的环卫工人们呢?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对环卫、城管等部门的公信力也将产生不小的损耗。【详细】
第三只眼:让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
公益行动就是公益行动,不应该掺杂其他的商业目的,或许这家补习学校并没有打广告的动机,但造成的结果却会产生广告效应,让这次公益行动变了味甚至变了质。针对那些怀着不单纯目的入场做公益的企业,需要保持足够警惕,更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把关,更要坚守底线,不要被他们身披的公益外衣所迷惑,不能为了他们带来的“捐赠”而让渡或出卖公共利益。【详细】
微言大义:
@易升洋:这不很正常嘛,商人无利可图凭什么送衣服给你啊!
@DJ钟锐:吉林市也这样,其实看着很别扭!
@你真逗UFO:移动活广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环卫马甲上印广告”到底可不可取?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各的理由,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应该说这不是一件“对或错”的真理尺度上的问题,而是关于一个社会怎样看待和对待相对弱势群体的问题。在争论中,我们并没有听到环卫工的声音,可他们才是穿着这些“广告马甲”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