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
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3.7%。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30%—70%时,意味着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据此,中国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上。如果机械地将城镇化加速阶段分为两大半场,则30%—50%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前半场”,50%—70%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确实,不仅从数值区间来看中国目前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后半场,而且根据以下多角度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做出这一判断。
从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关系来看,人类历史可分为前城镇化时期、城镇化时期和后城镇化时期。在前城镇化时期,人类基本在森林、草地和农地上生存和发展,分工很不发达,城镇尚未形成。在城镇化时期,随着分工的日益深化,城镇逐步形成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往城镇。在后城镇化时期,分工已十分发达,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已基本停滞,甚至开始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化时期又可分为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成熟阶段。初始阶段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尚未大规模展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缓慢。加速阶段工业化快速推进,城镇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成熟阶段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农村条件显著改善,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大幅放缓。根据诺杉(Northam)、沃赫斯特?Verhulst 、焦秀琦等人的研究,城镇化水平30%以前属于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30%—70%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70%— 80%属于城镇化成熟阶段。本文重点讨论城镇化时期中的城镇化加速阶段。
城镇化加速阶段是城镇化最重要、最显著的阶段,又可分为前半场和后半场。城镇化加速阶段前半场与工业化时期中的轻纺工业大发展阶段和重化工业阶段中的前半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阶段)相对应,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工业或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数量较快增加,城镇规模粗放扩张。与之相对应,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的特征如下: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或中速增长;资源消耗较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少,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城镇数量增加较少,城镇规模扩张较慢,城镇化质量日益重要。
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
第一,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超过二产比重。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3.9%;2014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更是达到49%,高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意味着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更强,有利于推进以农民市民化为内容的人本城镇化。
第二,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开始由过去三十多年的9.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转入到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2011年GDP增速9.2%,2012 年7.8%,2013年7.7%,且目前经济增速还处于下行过程中。经济增速换挡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张拉动城镇化的动力减弱,城镇化不得不向品质型城镇化转型。
第三,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近年来明显下降,氮氧化物等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始下降。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自2004年的16.1%?下降到2008年的3.9%(明显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再反弹到2011年的7%,再下降到2012年3.9%、2013年的3.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2006年的1523.8万吨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404.3万吨,2012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337.8万吨,比2011年下降 2.77%,这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下降。能源消耗总量增速和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意味着粗放型城镇化正向绿色低碳城镇化转型。
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刘易斯拐点”趋近。2004年就开始出现了“民工荒”,近几年来,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都开始出现“用工荒”,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根据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低技术工人),除2009年外,自2003年开始,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每年上涨5%—1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3.33倍,降到 2010年的3.23倍,2011年的3.13倍,2012年的3.10倍,2013年的3.03倍。虽然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尚处于加速阶段上,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生产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有3倍左右,目前尚不能得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但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用工荒”特别是“技工荒”不时出现已是事实,“刘易斯拐点”确实越来越近了。“刘易斯拐点”趋近意味着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城镇的品质。
第五,城市数量增加很少,城镇化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快速增加到1998年的668个,再逐步减少到2009年的654个,随后缓慢增加到2011年的657个、2012年和2013年的658个。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对提升城镇化质量做了全面规划。因此,城镇化开始由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
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的后半场对我们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化还存在如下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适应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后半场的新趋势,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新要求,加快推进以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协调城镇化、品牌城镇化、集约城镇化、集群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智慧城镇化、品质城镇化、人文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Tags:李佐军,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