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常修泽:攻破“坚硬的堡垒”,改革才有出路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常修泽 参加讨论

    访谈者:青评论
    受访者:常修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敢于写“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青评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国人对三中全会有很深的情结,甚至将“三中全会”看成“改革”的代名词,对此,您怎么看?
    常修泽:中国人对“三中全会”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看,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是和“三中全会”紧密相连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它终结了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样一条“左”的路线,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启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这是带有转折意义或者说是“颠覆性”的事件,它确实颠覆了原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和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从此开启了改革新纪元。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面。
    青评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几次三中全会,您有何深刻印象?
    常修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几次三中全会,我认为重要的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改革方面都有新的推进。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那时候我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的带领下,从事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研究。1981年,谷老师承担了国家“六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研究》,谷老师主持,我和另一位老师协助完成。
    青评论:这项研究对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常修泽:这项研究于1983年完成,研究报告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应该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为依据。成果在1983年报给中央有关部门。上报后,课题意见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后来该成果被全国哲学社科领导小组的总结报告评价为“具有开创性的著作”。
    我在《史料版1984年莫干山会议》一文中曾指出,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两种观点的斗争比较激烈。当时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形“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惯性运作,还是另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路?这涉及到改革方案的基本方向问题。当时曾参加十二大报告起草的一位部门负责人给有关部门写信说,“绝不能把我们的经济概括成商品经济”,如果作此概括,“必然会削弱计划经济”。主管意识形态部门的负责人批转了这封信,此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受到批判。到1984年起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一重大问题。
    青评论:原来这期间的改革竟如此波折?
    常修泽:不知你看过张卓元先生主持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没有?该书曾记载这一段史实,“这一文件(指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于1984年6月开始。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提出了一个提纲,但这个提纲,没有脱离原来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子,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此很不满意,因此,重新调整了文件起草班子”。最后按“商品经济”思路统领改革决定。通过后,邓小平在评价这次会议文件的时候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会被看作‘异端’。”
    我之所以讲29年前的这段历史,是与今天讨论新阶段的改革有关。按照当初邓小平的意思,联系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决定,我们应该写哪些新话?写哪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写哪些“过去会被看作‘异端’”的东西?很值得我们思考。胡耀邦同志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精神值得学习。这关系到改革战略的科学性问题。
    推进全面改革要上见“天光”
    青评论:那您认为,本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有哪些亮点?
    常修泽:这个公报我才刚刚看到,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初看公报,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应该说还带有很浓厚的传统色彩,现代化程度不够,如何使之现代化,需要破题。
    第二,关于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曾经用过一个比喻的说法,就是新阶段推进全面改革一定要上见“天光”,就是时代潮流。当今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一是经济上的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革命。这次《决定》中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新提法,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力度,都比基础性作用要强得多。这是第一道“天光”。第二道“天光”是公平正义,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都用不同的方式追求公平和正义。第三道“天光”就是包容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以为,这三条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此次三中全会应该说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第三,明确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新思路。我在2008年出版的《人本体制论》一书中曾提出“五环式改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的理论观点。那么,5年过去了,我感觉“五环式改革”,也即五位一体改革这一思路已被社会所认识。其实,中共十八大就曾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改革。那么这次非常高兴地看到,公报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
    青评论:什么叫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
    常修泽:我谈三个问题。第一个大问题,从大的历史观来观察,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第三波转型。根据我此前的研究,第一波转型是以1949年为标志,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后来又改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波转型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经济体制转型,到今年已经35年。第三波转型,根据我的研究,是全方位的转型和改革,应该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由此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
    青评论: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常修泽: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五位一体改革深入研究,实际是指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五位一体改革将成为中国全方位改革的战略构想,成为一个路线图与顶层设计。
    青评论:这个路线图提出的都是纲领性的文件,都是总部署,具体怎么推行呢?有无阻力?
    常修泽:我们一步步来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来看,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方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没有公布,但通过公报可知道,三中全会为全方位的“五环式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
    正如我刚才说的,“五环式改革”就像奥运会的五环一样,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公报当中提出了“五环式改革”每一环的改革目标,指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每一环改革都瞄准了四个字:经济体制改革瞄准“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瞄准“民主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瞄准“和谐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瞄准“先进文化”,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瞄准“生态文明”。因此三中全会的决定是这样一个基本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新阶段全方位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可以看成是新阶段各个相关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样就给全党和全国人民下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明确的和可操作性的方略,有助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各个相关社会成员的共识,寻求中国“最大的政治公约数”,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如同“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青评论:您以上提到的是此次三中全会提出的第二个大问题,即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改革目标,那么,第三个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常修泽:从三中全会的公报可以看出,未来的改革将实行比较稳妥的带有某种均衡性的改革方略。具体来说,公报深刻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就改革这方面而言,未来中国也将面临极其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这里说的“复杂”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和复杂的程度,可能国外的朋友不太了解,国内的朋友也未必能全部了解,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甚至风险。
    青评论: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风险?
    常修泽:一则,我们面临着改革本身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二则,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格局中各种阻碍力量的掣肘,各种矛盾将会交织在一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头脑清醒、理性运作,既要有勇气,同时也要有智慧,更大的政治智慧。
    青评论:需要什么智慧?
    常修泽:以我之见,我看公报和三中全会精神渗透着一种理性的精神,就是说根据复杂的情况稳妥运作,比如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试图把市场化和公正化结合起来,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青评论:“在两个鸡蛋上跳舞”,这个比喻特别形象。
    常修泽:这是我在智利和玻利维亚考察时,从拉美谚语中学来的,后来用到了我的书里,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
    在政治体制方面,一方面认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这是当年邓小平说的,也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话中提到的;另一方面,同时提出,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看这次三中全会公报,实际上体现了这样的精神实质——把握深刻革命与自我完善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改革方略,在我看来也是稳健的。
    除此之外,在社会改革方面,要构建和谐社会,在操作中,就要处理好中国现存三大阶层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低收入、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社会共生”,就是大家都有活路,也就是“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穷人再穷,就要危害社会稳定;富人出走,会带走相应的资金与管理经验,也不利于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扩大中产阶层的规模与比重。
    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只占人口的20%到30%左右,如果经过艰苦的努力,达到60%左右,整个社会就会趋于稳定。因此,下一步的社会改革,就是要采取合理措施来壮大中层阶层的比重,这是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战略。
    抓住重点,攻破“坚硬的堡垒”
    青评论:在社会改革中,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公报里没有涉及户籍改革,户籍改革难在哪儿?
    常修泽:我没有看到《决定》全文。户籍改革属于社会改革。中国要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我们城市化进程不高,质量低,而且存在误读,许多地方把城镇化误解为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的城镇化。按照新的思路,要关注人的城市化。传统的户籍制度不仅阻碍着城市化进程,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从人性的角度讲,是对于人性的压抑,对人的自由迁徙权利的干涉。当然,户籍改革非常复杂,中国有大城市、特大城市等区分,需要把人从计划经济的堡垒当中解放出来。
    青评论:此外,养老问题突出,这方面应怎样解决?
    常修泽:中国人口面临的巨大问题,一是老龄化,二是少子化,人口红利的供给出现了变化,未来某个时间点甚至会出现人口与劳力的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
    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手段,稳定是保障。这三个方面共同围绕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2049年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现在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稳定也好,都要统一到每一个人的发展上。
    青评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什么深意?
    常修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体改委,后来并入发改委。从下一步改革的战略构想看,此次会议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要推进五位一体的改革,因此改革任务非常艰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相当沉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一个高层次有权威能协调的高层领导机构,很有必要,可以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安排,因为接下来的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一个权威领导机构,也是经济学界、特别是改革领域的人们盼望已久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了回应。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实际就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统一协调安排未来的改革,不仅进行顶层设计,还要进行全面规划,非常有必要。
    青评论:在实施过程中会顺利吗?
    常修泽:希望加强高层机构的权威性,因为根据前些年的经验,有些好的改革决策推出以后,执行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用“政令不出中南海”来形容,虽然这种形容多少带有一些文学色彩,但毕竟反映出一种现实。如果下一步改革按照现有的《决定》推进,必须要有一个畅通的管道,必须有权威性,因为下一步遇到的困难会比较厉害,有关的障碍力量还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改革领域,障碍力量的影响还不能低估。
    青评论:您曾经说过,要实施紧迫的、有重点的、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寻找“坚硬的堡垒”攻破。究竟什么才是“坚硬的堡垒”?
    常修泽:这需要抓住重点,攻坚克难,尤其是要瞄准坚硬的堡垒。比如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像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像农村的土地改革,像金融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方面都有坚硬的堡垒。
    青评论:对这些行业的改革,看起来很难,连习近平总书记都说是“硬骨头”,这些“硬骨头”啃不掉怎么办?
    常修泽:由于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边际演进的道路,这是一种渐进式的道路,是从外围先改。通过中国35年的改革可以看出,好改的差不多都已经改完,下面遇到的都是难改的,都是“硬骨头”。而难点在于啃每一根“硬骨头”,都要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李克强总理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每一个“硬骨头”的后头,都是一个坚硬的、牢固的格局。而这个利益格局,本身就很复杂。不突破这个藩篱,“硬骨头”就难以啃下。现在就是要有极大的勇气,壮士断腕,这是下一步改革必须有的气魄。
    有些地方恐怕还需要“釜底抽薪”,比如说,这些年在企业改革问题上步履维艰,在企业发展上也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企业过去有很多门槛,最近国务院作出决定,取消申办企业注册资金的限制,就是说,老百姓创业不需要注册资金的限制。其实,一些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创业都无注册资金限制。由于过去有注册资金的限制,这导致老百姓无钱开办企业,或者弄虚作假,由此还产生了两个罪名,一个是“虚假注册罪”,一个是“抽逃资金罪”。取消注册资金其实是一种釜底抽薪之举,从此上述两个罪名在中国将不复存在,有关部门、有关人员靠注册资本的门槛向公民收拿卡要的现象必然绝迹。我们就需要寻找这样釜底抽薪的“命门”。
    青评论:有人说取消行政审批制也是釜底抽薪,这个算不算呢?
    常修泽:也算吧。现在有关部门“事难办,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如果大大缩减办证范围,这样就可以不必进门、不必看脸色。
    政府改革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因此,我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五环式改革”之中的突破口,是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这是重中之重。操作从减少审批制度、转变职能入手。
    在中国传统体制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内,过去实质上是管制型或者经济干预性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这里出现三个位:第一是“越位”,很多经济活动,特别是微观经济,不该政府干预的,政府干预了。第二个是“缺位”,在公共服务方面,是政府本职之所在,却存在大量的“缺位”。第三个是“错位”,在社会管理上,把社会管理等同于社会控制,这是一种“错位”。社会需要维稳,但是社会管理不完全等于维稳,社会管理的真谛在于社会组织的创新,构建公民参与和管理的社会。但是政府往往走到另一个方面,忽略了一些,强化了一些。
    青评论:对政府的改革,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
    常修泽:下一步,要强化对政府自身的改革。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就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如果考虑到今后中国要更大规模地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假如参加诸如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这样的谈判,这无疑将会给国内的体制改革造成强大的倒逼,尤其是对政府自身的体制造成倒逼。倒逼政府必须要建成一个中立型的,而不是干预型的;公共服务型的,而不是管制型的政府。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按照人类共同的规则和价值取向运行的话,那对政府改革的要求会更加强烈、更加迫切。本次三中全会适应了未来的潮流,是一个明智之举。
    来源: 北京青年报

Tags:常修泽,攻破“坚硬的堡垒”,改革才有出路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