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叶檀:反智的人口理论可以休矣(四)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叶檀 参加讨论

    继续人口理论第四篇,人口与经济发展究竟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上文的线性回归分析做出说明,线性回归可以用于人口理论研究,在多变量的人口研究中可以提供提供重要研究参考,如夏威夷大学可以用出生、文化等多个 变量研究以往的人口变化情况。但线性分析存在巨大的风险,不能从以前的模式推导出日后的模式,更大的风险是,不能从单个变量直接推导出日后的人口变化情况。
    这与经济、金融市场非常相似,我们研究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期,可以从人口、经济、石油资源等多个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但不能就此推导出70年代以后的宏观经济、资本货币市 场,仍然会依赖70年代的路径推导80年代的经济,更不能从石油这个单一因素得出结论,油价上升,经济必然陷入滞胀。
    人口增加如何影响经济,目前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经济并未因人口增加而衰退,相反,进入了快速脱贫的时期,经济发展比我们想像的还 要好。2011年David Lam发表的长篇论文《How the Word Survived the Population Bomb: Lessons from 50Years of Extraordinary Demographic History》,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包括大宗商 品与脱贫两个方面。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不少。1986年国家科学院(NAS)发而《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报告得出结论,虽然有一部分较为乐观,但仍然指出人口增长会给环境、经济发 展带来严重问题,如环境危害资源品质下降。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当全人类共同承担空气与海洋污染成本、没有人愿意为雨林出资时,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加以平衡,造成了典型的“公 地悲剧”。另一方面,人口增加造成营养失衡、教育质量下降。
    此人认为是原因,那人认为是结果,最终因果关系不甚了然。
    回到大宗商品进行具体分析。
    从大宗资源尤其是最重要的石油价格看,1973年到1974年经历了一段飙升阶段。因为苏伊士运河争夺战、因为阿拉伯人对以色列发动了赎罪日战争,因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禁运等因素,导致 石油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上升4倍,全球经济增长从1973年的6.8%下降到1974年的2.8%。石油悲剧没有结束,受两伊战争影响,1979年油价飙升2倍,全球经济增长从1978年的4.6%下降到1981 年的2.1%。到1980年、1981年期间,石油价格上涨到高位,约每桶40元,与目前的每桶90美元左右的石油价格大致持平。此后石油价格处于平缓期,但由于全球工业的复苏,到2008年次贷危 机之前,石油价格经历了持续6年的迅猛上升期,是1861年以来油价持续上涨周期最长的一次,油价窜升到将近每桶120美元。石油的走势与铜、锡的走势大致相同。
    表面上看来,资源价格多数时候较为平稳,而在特定时间大幅上升,而任何资源价格的上升,都是货币与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70年代油价上升,恰与日韩、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崛起大致同步,而2008年之前大宗商品迅速上升,恰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崛起时间相当,当时几乎所有的投行研究报告 都在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中存在的新兴市场溢价。最明显的例证是,从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石油、铜除外)经历了极度低迷期,中国产能过剩形成全球性资源折价,到现在都没 有恢复。即使是全球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没有能够长时期的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换句话说,人口众多的经济体起飞阶段,必然造成大宗资源价格的井喷行情,经历一轮痛苦的调整后 ,重要恢复均衡。
    设想一下,如果5亿以上印度贫民窟中的贫民、未来要转移到城市的中国4亿农民都过上美国式的生活,会怎么样?目前全球资源消耗就要增加3倍以上。如果全球经济能够解决产能过剩,中、 印等国继续走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车道,那么,2008年以前的全球资源大幅上升就不会成为罕见的现象。除非,全球尽快找到新能源技术,发达国家愿意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让度新技术, 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在血腥的能源市场中不可能出现。
    令人称奇的是,在最近这50年中,全球脱贫现象进步明显,其中对脱贫贡献最明显的是东亚,尤其是中国。
    贫困线的标准,是指按照2005年的标准,每人消费标准在1.25美元以下。全球贫困比例从1981年的50%下降到2005年的25%左右;东亚贫困比例从1981的78%下降到2005年的17%。其中,中国贫 困比例同期从84%下降到16%,同期印度从60%下降到42%,中国为全球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撒哈拉以南贫困比例最高,同期从54%下降到51%。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人口增加,全球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并不多,1981年全球全球贫困人口为19亿,2005年下降到14亿。如果去除掉中国因素,全球贫困人口不降反升,从1981年的11亿上 升到2005年的12亿。如果贫困线标准上升到2美元,1999年就变成重要分水岭,此前全球贫困比例虽然在下降,但贫困总人口仍在增加。
    中国之所以能够脱贫成功,因素众多,如推进市场化改革,如制度红利的大规模释放,如同期生育率下降而劳动率与就业人口增加,但绝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人口就是脱贫惟一或者最重要的 原因。
    有明显相反的案例。同样是人口众多的地区,东亚经济转型、脱贫较为顺利,而撒哈拉沙漠以南成效不明显。还是以人均每天消费1.25美元为标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 2.14亿上升到2005年的3.91亿,上升幅度惊人,巧合的是,从1981年到2005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数量上升了40%左右,同期东亚的生育率则在下降。
    可见,虽然同是人口众多的区域,东亚与非洲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循环,非洲经济增长,但人口增长更快;东亚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相对平缓,未来人口增长的压力比 非洲小得多。
    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已经吞噬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2012年5月28号,英国《卫报》报道了非洲大陆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今年非洲GDP增长预计为4.5%,明年为4.8%。但由于非洲大陆人 口净增长2%左右,导致人均GDP增长只有2%到2.5%左右,大批年轻人失业,其中60%的失业人口年龄在15到24岁之间,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妇女已经放弃民寻找就业机会。这是可怕的定时炸弹, 正在滴答作响,提醒我们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大规模超越人口增长,将会有怎样的前景。
    在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南非与北非,大批年轻人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失业在家,他们与中国一些年轻人一样,宁可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这说明,当地的经济未能提供接受过教育的人 力资本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从教育来盾,虽然全球教育总体资金上升,但人均教育经费下降,让人担心未来的教育质量。当人口能够与经济发展衔接,成为人力资源时,当地的经济总量将会 迅速上升,与此同时,当地的人口增长也会保持基本稳定。
    在二战之后,美国婴儿潮与经济发展同步,有美国国内报告认为,正是三十年代及二次大战带来的较低出生率,间接帮助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黄金时代,被大量消化的过剩产能,使经济 进入黄金时代。日本上世纪50年代后同样如此。
    很抱歉,笔者无法在本文中得出明确的人口与经济的对应关系,但从全球的两大人口大区非洲与亚洲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循环。但人口增长一旦突破临界点,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为 负。
    以上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东亚地区的未来发展将如何,退休年龄是否应该延迟,供养比例与经济效率如何协调?这些问题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予以阐述。

Tags:叶檀,反智的人口理论可以休矣(四)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