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我国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一、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1.城镇就业稳步增长,总体形势稳中向好。2011年,我国就业目标总体完成情况好于上年。其中,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是全年900万人就业目标的1.36倍,比上年高6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是全年500万人就业目标的1.11倍,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是全年100万人就业目标的1.8倍,比上年高15个百分点。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持平。
2.劳动力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2011年,劳动力市场总体需求大于供给,一、二、三、四季度求人倍率分别为1.07、1.07、1.04,1.04,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就业竞争指数(CIER)第四季度持续在1以下,表明2011年我国就业压力有所下降,市场供求匹配相对稳定。
3.农民工转移就业人数继续增加,中西部出现返乡创业就业新动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末外出农民工1.59亿人,比上年增加528万人,增长3.4%;农民工转移就业总人数累计达2.5亿多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近两年,农民工转移就业到东部地区就业比重有所下降,在中西部就业比重上升,一些原来的劳动力净输出地,开始出现劳动力回流增加,在省内就业人数超过省外就业人数的新动向。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力度提供多种优惠、便利条件鼓励和吸引本地农民工就近就业。如河南省,2010年以前农村劳动力到省外转移就业人数一直超过在省内转移人数,最多的一年近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就业。近两年回流人数开始增加,2011年省内转移人数首次超过省外,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6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1258万人,省外转移1207万人,体现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新动态,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正在逐步成为现实。重庆等一些西部地区城市也在积极“留人”在本地就业。
4.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招聘的企业及岗位数量同比均有所增加。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达到本世纪以来最高峰值。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进行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首选)调查”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9.1%,已签约毕业生占调查总体的47.2%,有52.8%的毕业生处于准备升学、等待签约、待业等未签约状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90.6%,较2010年的86.8%有所提高,供需矛盾状况有所缓和。
2010年~2011年全国城镇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5.中西部和二线城市就业需求增长明显,区域就业竞争差异趋于缩小。2011年一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用人需求同比分别增长3.5%、13.3%和7.6%;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0.3%、6.2%和0.4%;三季度东部和中部地区同比分别下降了3.1%和5%、西部地区增长了5.1%,中西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四季度东、中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7.7%、17.6%和0.9%,西部地区下降不甚明显。CIER显示,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的就业竞争差异在缩小,东部地区就业压力有所增大,中西部地区则有所降低。其中,第四季度调查数据显示,一线城市CIER指数下降较快,二、三线城市CIER指数下降较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CIER指数下降较快,中部地区CIER指数下降较慢,表明就业竞争力地区差异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也与劳动力流向相关,中部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近期可能有所增大。
6.用人需求行业分布变化不大,部分新兴服务业岗位需求旺盛。一是从行业需求看,2011年81.7%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2.5%、15.1%、12.6%、9.7%、7.6%和4.2%。与2007年相比,79.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4年来用人需求行业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表明目前的就业增长主要是恢复性经济增长效应的体现。总体上看,新兴行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尚不显著。二是从人才市场岗位需求变动情况看,部分新兴服务业的岗位需求有所上升。据“智联招聘”2011年上半年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物流采购、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快消零售和广告会展类岗位需求增长明显,销售客服和软件编程岗位需求依然旺盛。表明新兴服务业岗位需求正在增长。
二、2012年就业形势展望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减速对就业将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从国内形势看。2012年经济增速将继续平稳回调。同时,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工艺落后、污染严重、高能耗企业的力度加大,一些不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收缩经营乃至倒闭,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尚处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需要经历一个成长期,尚未形成明显的就业增长效应,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风险增加。
二是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动情况看。2011年以来,PMI总体呈波动下行走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动态与PMI基本同步,但又显得更加不乐观,全年至少有5个月份在“荣枯”线以下,低于历史同期均值水平。在20个大类行业中,也只有少数制造业用工量环比增长。
三是从国际形势看。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依旧乏力,经济增长显著放慢。据美国商务部新近发布的数据,2011年全年美国GDP比2010年增长1.7%,慢于2010年修正后的3%的增长速度。预期2012年美国经济出现再次衰退的可能性较小,但经济增速不会有明显上升。受主权债务危机升级、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和刺激政策力度缩减等因素的影响,欧元区经济濒临衰退边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除。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将普遍回落。
2010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及从业人员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当前全球经济状况,国际劳工组织在新近发布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警告全球面临就业危机加剧的风险,指出若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低于2%,全球失业人数可能会增至2.04亿人,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在这种情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加剧。
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进而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2012年我国就业风险增多。
(二)就业难和招工难将继续并存,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即使按全年可提供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00万个估算,预测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将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也将达1000多万人,城镇需就业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意味着2012年仍将出现近1200万的城镇就业缺口。加之还有近1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按照“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要求,2012年至少需要转移800万人。
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显突出。一是区域供需不均衡,虽然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市)用工需求也在上升,但缺工突出的仍然主要是东部地区。二是行业供需差异大,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餐饮、商贸等服务行业的普工,虽然进入门槛低,但薪资低、稳定性差、吸引力不强,而岗位稳定、待遇条件好的行业和企业仍然一岗难求。三是劳动力素质供需不匹配,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但许多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大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缺乏正规技能训练,在许多人为求职所困的同时,许多就业岗位却在空岗以待。
(三)招工难趋于常态化
招工难现象近年来已经由季节性向全年性发展,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由技术工种向普工覆盖,正在形成常态化趋势。
预期2012年季节性招工难仍会在全年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东部地区缺工问题仍会继续存在,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亦会有所发展。如何将长期发展与短期调节相结合破解招工难,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就业促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繁重
201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毕业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会集中显现。粗略测算,即使2012年6月底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2011年的75%左右,届时还会有175万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暂时);如果2012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的水平,仍会有近70万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不能实现就业。
三、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落到实处
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保持就业需求稳步增长。重视保护和扶持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并促使其发展壮大,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鼓励民间投资政策的实施力度,把促进就业作为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目标。推动建立政府促进就业长效工作机制,落实财政就业专项资金,完善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将政策落实到需要帮扶的人员;建立并完善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绩效作为政府工作绩效的首要指标之一。
(二)促使扩大就业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良性互动
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间产业转移,要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节,避免盲目性,减缓短期内对就业的冲击,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东部地区要凭借先发优势,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新的更高水平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扩大新增就业需求,避免因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导致原有产业衰退或转移而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劳动力市场的萎缩。鼓励劳动密集型、物流成本低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并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加强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和失业动态监测及预警
大力推进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建设,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指导机制,实现就业供求信息对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加强动态监测,对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专项服务,切实提高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扩大失业动态监测范围,推进失业预警试点工作,着力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关键时段的失业监测和预警,为各级政府实时把握就业形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为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四)继续做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制定出台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示范县建设,加强输出输入地对口衔接,统筹城乡就业;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强化技能培训、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各项权益保障;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化为城市市民,使其真正融入城市。
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开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就业岗位和基层就业岗位,统筹实施各类就业项目,落实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为重点,与开展创业培训相结合,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培训项目,组织开展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历届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信息系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援助,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精神,统筹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转改一批普通高校为培育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扶持民办职教院校,支持企业自办技工学校和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任务。要完善职业培训资金直补政策,鼓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间的合作。
Tags:李爽,我国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