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袁剑:通胀,通胀!——《大拐点》选载之六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袁剑 参加讨论

    在中国的未来图景中,与成本上升周期并行的另外一个重要趋势,是中国的通货膨胀。自从1990年代初期那一次强烈的通胀爆发之后,通胀——这个在教科书和历时记忆中一直被看作洪水猛 兽的敌人,突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欢呼无通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但通胀记忆的丧失却几乎持续了整整一代人。不过,通胀实际上一直蛰伏在我们 身边,与我们如影相随。归根结底,就其本来意义,通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救助各类金融企业,中国货币一直以远远高于GDP的速度增长。而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货币扩张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中国年轻的经济学家刘煜辉先生的统计表明,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当中,中国的货币量由18.5万亿扩大到72万亿,涨了3 倍,与此同时,中国名义经济总量只涨了两倍。一个有趣的历史对照是,在1921年到1929年让人迷醉的柯立芝繁荣时期,同样是8年时间,美国的M2仅仅增长了62%,而随后美国便爆发了让美 国人至今仍然谈虎色变的大萧条。62%的货币扩张已经被后来者认为是超高的货币扩张,但与中国2002年到2010年之间的货币扩张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对于这种超高速度的货币扩张, 虽然有各种舒缓人们神经的学术解释(比如经济的货币化)过程,但无论如何都达到了令人胆战心惊的地步。同样可以描述中国货币狂欢的另外一组数据是:在中国M2与GDP的比值已经达到 2.6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加大之中。而美国、日本的同样数据则是,65%和110%。在GDP仍然不足美国一半的情况下,中国的广义货币数量已经超出美国。这一系列的数据无异于表明:中国经 济内部潜藏着巨大的通胀压力。通胀现在没有到来,并不等于永远不会到来。根据常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判断,货币严重超发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将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不断被释放出来 。无独有偶,手忙脚乱的央行远不止中国一家。金融危机之后,货币的高速扩张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不止美国、不止欧洲,几乎所有国家央行都在乞灵于货币幻觉。货币洪流正在淹没全 球。这无疑为中国已经相当严重的通胀压力火上浇油,甚至可能成为压垮中国通胀堤坝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未可知。金融危机之后,大宗商品价格经历短暂跌落之后一路高走,并且居高不下, 就是这一货币超发的直接后果之一。到2011年4月,衡量商品整体价格的CRB指数已经大大超越金融危机前的600点水平达到680点左右。可以预料,金融化的大宗商品将一直维持目前的稳步攀 升势头,直到一个或者几个大型经济体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止。(在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大宗商品风向标:中国》的文章中,作者假设了中国经济的三种情境,中国经济全速前进、增幅 放缓但保持稳定、经济硬着陆。在前两种情境之中,大宗商品价格都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上行,甚至猛烈上升,只有在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才会出现回落。这位作者几乎 将大宗产品价格的下降与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完全等同起来。中国在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政策选择空间之逼仄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在两轮定量宽松刺激仍然不见起色之后,伯南克已经明确 表示,不排除第三轮定量宽松。国内的通胀压力以及全球体系中通胀压力相互叠加,如同在中国经济体系内部放置了一口渐次增压的高压锅。其结果虽然至今还远远没有显现出来,但它一旦 炸锅,我们就会立即感受到它地动山摇的威力。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指明了未来中国两个长期延续的趋势,成本上升与货币扩张所推动的通胀。作为两股愈发强劲的历史潜流,这两个原因不同的趋势很有可能构成一种相互加强和相互推动 的关系,进而合成一股更加强大的趋势,推动成本与价格的不断高涨,终至于汇成彻底摧毁中国经济的滔天巨浪。本来,成本上升,是所谓社会自我保护和社会自我救济的一种方式。在零和 博弈的条件下,政府与大企业在整个利益分配中的份额必然缩减。然而,在既有的权力格局下,政府与大企业缩减其所得份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一如中国的政治逻辑所一再显示的,政府 与大企业反而经常会借机扩大自己的份额。那么,其后果只有一条,那就是强势利益集团合谋以超发货币的方式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份额。货币超发虽然可以通过居民的货币幻觉短暂安抚社 会大众,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通货膨胀早已经将其刚刚增加的份额一风吹散,他们的购买力甚至还在不断下降。这就进一步刺激社会更加高涨的自我保护,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货币当 局滥发货币。以至于最终不可收拾。必须明确的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这样的循环之中,虽然它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谓汝不信,可以考察一下在一轮普遍的加薪之后,中国中下阶 层增加的购买力在通胀(包括资产价格通胀)之后究竟还剩下多少?由此我们也获悉:在中国,不引发通胀的利益调整将会何其艰难。通胀作为一种国民收入的逆分配模式,其社会学及政治 学意义,其实就是那些掌握了货币发行权的强势集团对其他集团的一种盘剥。在那些权利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中,情况尤其如此。不拧紧货币龙头,任何愿望良好的利益调整(在中国的所 谓扩中,提低目标)都将以通货膨胀的螺旋式上升收场。货币扩张从其发生的诱因以及最后结果看,从来就不是中性的,相反,它从来就是服从于并服务于那些最有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强势 集团的。而不幸的是,大多数领导人都是在这种货币中性的迷惑下,被一步步诱入恶性通胀的陷阱。
    由社会自我保护和货币超发(其政治经济学本质乃是维持和扩大强势利益集团的所得份额)所合成的复杂的通货膨胀,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加强的趋势。在金融危机期间短暂销声匿 迹的通胀,在2010年不仅迅速卷土重来,而且幅度一次次让那些看图表预测的经济学家们跌碎眼镜。通胀出现的频次及复杂性已经非常有力的预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短周期通胀,其顽强程 度与烈度都很有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如果仅仅将通胀放在一般的分析逻辑之下,我们可能会因为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对通胀掉以轻心,而一旦我们将通胀放在更加中国更加长远的历 史视野和更加宽广的政治和社会维度上加以考察,中国这一轮通胀的真面目就变得如此狰狞。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用来描述我们正在遭遇的这一次通胀可谓恰如其分。应当记住的是, 这种社会反向运动与货币超发共同引发的并不断加强的通货膨胀,历史案例并不鲜见。现在,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打断这一历史性通胀进程的,将会是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
    从目前观察到的种种迹象看,中国政府对付通胀已渐显力不从心、顾此失彼之态。房地产价格屡压不下,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远不是唯一的例子。各种商品价格此起彼伏的涨价潮以及 频繁发生的抢购,都证明在高增长阴影中蛰伏并成长起来的通胀之虎已经足够强大。过去那些似乎立竿见影的行政恫吓,货币微调,似乎已经不足以驯服这头猛兽了。在2011年4月份一份“稳 定电煤的紧急通知”中,中国发改委以罕有的口吻要求相关企业“识大体、顾大局”。它甚至直接对在华的大型跨国公司联合利华施压,要求他们暂缓涨价。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中国主管部 门压抑物价的类似紧急通知似乎变得越来越频繁,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泛。最新的一次是,发改委价格司再次会同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约谈17家行业协会,。其对象包括全 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百货商业协会、饮料行业协会、奶业协会、家用电器协会、糖业协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粮食行业协会、肉类协会、蔬菜协会等 17个行业协会的会长,其规模之大,牵涉之广,令人咂舌。在这些罕见的动作背后,彰显的正是越来越巨大的通胀压力。
    然而,几乎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有涨价冲动,压住了这个,压不住那个;压得住一时,压不住一世,真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从那些涌入超市抢购洗发水、肥皂、食盐的人潮中,我们已经嗅 到了山雨欲来的浓烈气味。如果将这些频繁的抢购仅仅看作是消费者愚蠢的盲动,忽视其背后更加强大的推动力量是十足的迟钝。而如果以为老办法可以对付新问题,并在货币政策上投鼠忌 器,摇摆不定,则很可能在通胀问题上引发一场决策噩梦。当然,就中国政府依旧维持保增长的基本政策取向上看,犹豫摇摆的货币政策将会得以延续。只不过,这种高难度的平衡木游戏究 竟还能够维持多久,实在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基于对货币政策在政治逻辑上的理解,我们甚至不能排除货币当局会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再次大幅度地放松货币政策(虽然概率较小),如果 是那样,通胀吞没整个中国的情形就不再是想象了。朋友,你还记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金圆券吗?
    在过去的十五年当中,中国只发生过几次非常短暂而又不甚显著的通胀,并且很快就烟消云散。这给所有人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决策者造成了一种错觉:只要他们愿意,通胀就能够迅速被制服 。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这一次中国通胀的成因与环境都已经大为不同。我以为,从国内国际的货币严重超发情况以及其国内成本的历史性抬升的角度看,通胀将成为中国一种长期的慢性疾 病,而且有极高概率在某种冲击下急性发作。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政府仍然维持目前这种中性的货币政策,那么,在中国经济的卧榻之旁,将始终有通胀之虎酣睡。一有风吹草动,通胀将超 出人们承受能力。这一次的通胀将不是几个季度,甚至不是几年就可能销声匿迹的短周期现象,而将是一个长周期现象。不明白这一点,经济决策者就可能出现重大的历史误判。这种情形, 意志再坚强的经济决策者都将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手忙脚乱。由此导致的政策大幅度的频繁调整将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点,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在我看来,要治愈这种通胀,非一次刮 骨疗毒的(主动或者被动的)货币紧缩不能竟其功,渐进温和的货币调整时机很有可能已经丧失。但显然,紧缩,甚至只是维持现有的所谓稳健货币政策,将会导致经济休克。

Tags:袁剑,通胀,通胀!——《大拐点》选载之六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