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隆国强:新兴大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隆国强 参加讨论

    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从此,中国的对外开放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在加入WTO十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十年来对外开放的经验,分析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明确对外开放的新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本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研究员。
    记者:十年前,面对“入世”,有人鼓掌,有人担忧。十年后,“入世红利”成为热门词汇。您认为,“入世”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什么?
    隆国强:首先就是中国经济实现了更加快速稳定的增长。加入WTO后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1978年—200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6%,加入WTO后的十年,即便遭遇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仍达到了10.45%,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与加入WTO前20年相比,这十年中国经济不仅增长速度更快了,而且增长更加平稳了,经济的波动程度大大降低,稳定性大大增强。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有9.1%,比本轮增长最快的2007年降低5.1个百分点。而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度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的差距分别是11.1和10.4个百分点。
    记者: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国参与全球分工程度加深,会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因此降低。
    隆国强:外部冲击确实会加大一国经济的波动性,但另一方面,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比仅依靠国内市场的空间更大,这又有利于降低波动性。究竟哪股力量的影响更大呢?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实际表现说明,相比封闭经济,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提高后,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不是加大而是降低了。其实,系统论早就证明,大系统比小系统更加稳定,开放系统比封闭系统更加稳定。
    记者:经过十年快速稳定的增长,中国从第九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这是“入世红利”最明显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重要的成就?
    隆国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了。不仅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些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提高。比如,WTO的信息产品协议令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中国充分发挥优势,参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尽管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低附加价值的环节,但已成为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而且涌现出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跨国公司,正在快速向高附加价值环节攀升。再比如,中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在信息服务外包、商业流程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的全球市场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记者:说到“入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我想起“入世”之初,不少人发出“狼来的”的惊呼,担心中国的汽车、金融、农业等产业会因加入WTO而受到严重冲击。
    隆国强:事实表明,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结果,相反,有些产业的竞争力还得到了大幅度增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中国的银行业非但没有受到大幅度开放市场的冲击,反而经过改革重组,实现了凤凰涅槃,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变成世界上赢利能力最强的银行,在全球最大和最赢利银行中名列前茅。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没有明显增加,个别著名外资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试水后,甚至退出了中国市场。
    记者:为什么加入WTO反而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隆国强:一是因为“入世”大大拓展了外资准入的范围和程度,国家按照WTO规则修订了相关法律,增加了我国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因而增加了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同时外资的进入既增加了竞争压力,又带来了新的技术与管理的示范。
    二是市场开放大幅度增加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三是“入世”推动的大范围高强度改革,理顺了体制机制,给国内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红利。例如,“入世”后的前五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提高速度远高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从而增强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入世”后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企业通过“走出去”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的能力大幅增强。
    记者: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隆国强:有序推进的对外开放,而不是保护,才是增强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办法。
    记者:除了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增强,“入世红利”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隆国强:加入WTO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入WTO后,我国按照WTO规则和加入WTO的承诺,修订了2300多份法律法规和数十万份政府文件,不仅大大推动了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与国际惯例并轨的涉外经济体制,而且大大推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很多WTO规则通过国内法律的修订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制度,从而大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记者:加入WTO后,中国总体上实现了趋利避害,请谈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隆国强:一是要准确判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有序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牢牢把握战略机遇,防范开放的风险。
    二是把对外开放的压力作为推进改革的动力,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挑战与冲击。
    三是用政治决断消除各种阻力,用宣传教育凝聚全民开放与改革的共识,政治决断与社会共识形成良性互动。
    四是把对外谈判与自主推进渐进式开放有机结合,通过渐进引进国际竞争压力增强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避免了谈判结果对国内市场产生的过大冲击。
    五是认真履行对外承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记者:过去的十年成就辉煌,下一个十年还能继续获得“入世红利”吗?
    隆国强: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的红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殆尽。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国际主流。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与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发达经济体可能长期陷入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力量持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全球治理面临改革,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快速发酵,经济结构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只要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制订正确的战略与措施,就会有新的红利出现。
    记者:谈到把握外部环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巨大冲击,目前看中国的表现一枝独秀,未来我们应该着重把握哪些机遇?
    隆国强:有三个方面的机遇必须紧抓不放: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通过对外投资进行全球资源整合。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对推进中国工业化,增强出口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对高端生产要素(包括人才)和高端产业活动更具吸引力。我们通过对近500家在华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发现,跨国公司正在调整对华战略,将把中国作为重要的研发基地,提升在华生产技术水平。
    金融危机冲击下,发达经济体市场外需不振,但新兴经济体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我国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出口提供了新的市场,有利于加快提升我国出口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上大量企业资金链紧张,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与境外企业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销售渠道,与国内低成本制造优势相结合,继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记者:面对新的形势,未来中国的对外战略重点是什么?
    隆国强: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三重目标。在这个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战略之中,对外开放战略也要相应调整,未来有两个新的目标:一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创造互利共赢的外部环境,确保中国和平发展。
    作者:张雁 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12月09日

Tags:隆国强,新兴大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