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数据
关于世界上有三种谎言即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数据的说法(”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据说最初出自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之口(Benjamin Disraeli),不过它的广泛流传却是因为马克·吐温的引用。将统计数据与谎言相提并论,显然有失公允。不过如果以此来比喻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可能还是比较贴切的。
中国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常性话题。国际投资专家在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时候,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国内老百姓也对统计数据存在普遍的怀疑,所谓的“被增长”和“被就业”等现象,正是反映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收入、价格等数据与实际生活感受之间的巨大差别。
客观地说,统计数据存在误差在所难免,这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比如说统计部门在报告了GDP增长的初步估计值之后,通常会在得到更全面的资料以后进行修正。再比如说,像收入和价格等数据,因为反映的是全国的状况,可能会与局部地区居民的感受有所不同。但我们的经济数据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已经不是简单的统计误差或局部现象所能够概括的了,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当前经济统计体系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键的数据不准确。比如GDP到底增长了多少?谁也说不准。(2)重要的数据不统计。比如环比数据更准确地反映近期经济的走势,对投资者和政府的决策都非常重要,但统计局就是不报告。(3)报告的数据没有用。比如说城镇登记的失业率,这个数据根本不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却常年统计,乐此不疲。
我们可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国内生产总值(GDP)大概是最重要的经济数据,起码对中国政府来说是这样的。因为没有更准确的关于消费、投资和利润等的数据,投资者也非常关注GDP的数据。但GDP也可能是中国统计体系中最不可靠的数据。有些数据比如说市场价格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但GDP是估计出来的,人为因素可能更多一些。而恰恰因为GDP数据事关社会稳定甚至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GDP估计的过程就难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可以说,绝大多数国内外投资专家都认为中国GDP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当经济形势出现拐点的时候。比如说,国家统计局报告1998年真实GDP增长7.8%,与政府8%目标的接近程度实在令人可疑。经济学家和投资专家不得不纷纷作出自己的判断,有些认为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不到2%。更糟糕的是,各省的GDP增长率一般都高于全国平均数据,几乎年年如此。一个以政府雷厉风行和行政效率著称的国家,居然拿不出一套上下一致的GDP数据,实在是匪夷所思。
不仅如此,统计部门还常年发布一些误导普通读者的数据,比如报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零售总额,但就是不统计投资与消费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指的是在投资项目上到底花了多少钱,它包括许多来自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与GDP里的投资不是一个概念。同样,社会零售总额仅仅是指社会大众在零售商店的花费,只是总消费的一个部分。我们知道投资与消费两块加在一起要占到GDP的90%以上。但是因为统计部门不及时报告投资与消费,很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投资(其实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消费(其实是社会零售总额)增长18%,GDP怎么可能只增长了9%?这样的疑问对于统计专家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但我们的统计数据仅仅是做给统计专家看的吗?
经济数据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价格指数,也是一个广遭诟病的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可能被低估或高估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住房价格的作用。在一般统计方法中,房价不能直接进入CPI,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投资产品。不过住房确实也是老百姓消费开支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对自己拥有住房的人来说,自己住也相当于牺牲了一部分收入,有机会成本。我国目前住房成本在CPI中的权重略超过10%,远远低于大多数人的实际负担,而美国相应权重超过30%。
而房价指数的失真可能是所有价格数据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越来越感到买不起房子,可是如果我们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过去十年房价增长速度几乎年年都低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2009年北京、上海的房价涨得如此凶猛,却根本没有反映到政府公布的房价指数里去,我们权且把它们当做科幻小说看好了。据说价格数据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每年统计的住房不是同质的,将今年五环外的房价与去年四环内的房价比,当然增长不大,但这显然不是科学的统计方法。要说根据房子的质量、位置对价格指数做一些修正,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权威部门就是不做。
与此相关的是城市失业率统计,多少年来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稍稍超过4%。但这显然没有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国家公布的是根据政府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数量估算的,这个方法是历史形成的,因为原来的体制中是没有非登记失业这一概念的。但我们市场化改革搞了三十年,许多国有企业都民营化了,进城的民工也接近了一亿五千万人,继续顽固不化地报告登记的城镇失业率,其实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毫无意义。甚至可能误导国家的经济决策,说严重一点,简直是渎职。
中国经济数据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只报告同比数据,不报告环比数据。所谓同比数据就是看今年一月与去年一月相比变化了多少,环比则是看今年一月与上月相比变化了多少。国际经济界通常更关注环比数据,因为它们更准确地反映了最新的经济走势。同比数据的问题是它们已经包含了过去十二个月的变化在内。举个例子说,今年一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20%,有可能是因为去年二月增长了20%,但在随后的十一个月里一直没有增长。但也可能是去年二月到十二月都没有任何增长,突然今年一月增长了20%。这两种情形反映在同比数据上是完全一样的,但环比数据则绝然不同,而且政策含义也不一样。
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统计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部门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总体看来,统计体系严重滞后经济发展现实。有些工作是早就应该做的,但却迟迟不推进,比如改进GDP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及时估计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合理调整价格指数、改善失业率统计方法和计算环比变化等。而权威部门不作为,最终导致“民间”数据满天飞,GDP增长率有不同的版本,失业率更是五花八门。国家经济部门有时连情况都摸不准,灵敏的宏观调控又何从谈起?
当然,中国统计体系的问题,不能单纯地责怪国家统计部门。有许多问题其实并非统计部门可以掌控,比如地方政府领导人对GDP数据的影响,以及劳动部门对失业率的统计等等。但中国的统计数据问题这么大,可靠性这么低,实用性这么差,统计部门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中国下一步要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宏观经济决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改革经济统计体系,这就必须要涉及到统计部门的改革。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Tags:黄益平,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数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