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胜利:中国救市三大希冀
全球关注的中国“两会”刚刚落幕。“两会”再次巩固了中国应对全球金融海啸挑战的政策共识,即通过快速有力的政府投入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同时着眼长远,加强“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这些应对危机的举措并非只是应对危机而无关改革的权益之计,恰恰相反,它们不仅是目前中国改革的关键内容,而且提示着未来中国改革进程的新方向。此次全球金融海啸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它在全面刷新中国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的同时,也在探索着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2009年3月初,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70%以上的美欧日继续着金融海啸下的倾巢与鸡飞蛋打,但2009依然充满着举世的变数,中国总理“两会”最后挽了一个“信心”之结,面临着海内外、特别是“进出口”与“内需拉动”,将取决于中国成败的巨大实践与全球性挑战。
关于“内需”拉动
之所以讲“进出口”“内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因为中国经济一向30年是靠外来资本来拉动的,突然转向“内需”中国国略、中国公民都还没有这种实践的经验以及国略基础的铺垫。靠“内需”中国面临着两个生态环境的第一绝对的挑战:(一)是中国12亿老百姓真正没有钱(其中有1亿人口算有钱,约年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二)是中国60年至今从来也没有向中国公民派“红包”、“返还税”(就整体国略而言)。但是,连世界上巨富的美国、日本,美国布什政府都数次“返税”,每个家庭平均返还2500美元(约合17000中元);日本“现金”发放方案总额2万亿日元(约204亿美元,合近3000中元),主张向每名日本公民一次性发放1.2万日元(120美元,近900元中元)现金。但这显然是应急措施,是在美日欧金融海啸适可而止的境况下,倘若美欧日金融海啸继续深入,由房屋次贷危机转向→金融危机转向→实体经济危机,但全球首次爆发的是次金融海啸则另当别论。
因之,中国的“内需”、国民消费来拉动,难于上青天。中国与美欧日的根本差距是,中国12亿多公民根本没有钱,之所以中国出笼60年至今绝无仅有、声势浩大的公共投资拉动,但对拉动国家内需至关重,即是没有国际金融海啸发生,中国也需要浩大的公共投资建设来完善发展体系,浩大的中国公共投资对改善、提高中国个人公民的收入没有根源的拉动。根源是:中国12亿多公民根本没有钱,钱包里没有积蓄;现行中国个税起征点是2000中元,资料显示而美国2007年美国家庭年收入的均值为5.02万美元,个人免税起征点为1.06万美元(约合7.5万中元)。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定义,单身者的年收入在1.06万美元以下为贫穷,贫困家庭的标准分别是两口之家年收入在1.35万美元、三口之家1.65万美元、四口之家2.12万美元、五口之家2.50万美元以下。中国的个税起征点,对普通中国公民收入(年总收出50万元以下的)没有积蓄起着关键的历史推动作用,此有一起,就彼一落。
要想中国公民个人有积蓄、能内需消费费,怕要要历史的将个税标准抬高到3000元、5000元、8000元、甚至万元的水平(因为美国穷人为7.5万元以上),历史性的真正放水养鱼、放水养富裕的中国公民,才是中国未来崛起的更大机遇(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本上实行“国富”,而“民富”则进展不大、需要未来30年来加以实施完成。到未来中国100年,“国强民富”当可实践,否则中国将不可设想)。
关于“保八”
“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这是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此次人代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所描绘的一个哲理。他描述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所包含的改革内涵,那就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心将逐渐转为提高多数人就业和收入水平,全力促进国内建设和市场开发,从而降低对外资和外需的依赖性。温家宝说,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从扩大内需的视野来看,只有提升社会基层的平均收入和消费能力,强调“发展共享”,才能显示出中国市场之“大”的特质。
尽管“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但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与美欧之和6亿人口市场,人口数字大出一倍。但中国13亿人口市场,2007年人均总收入不足3000美元,而欧盟6亿人口人均总收入超过50000美元水平,这就是说美欧市场的“消费”总量超过中国市场的至少15倍以上。中国13亿人口市场是“未来”第一市场的浩大基数,而欧美6亿人口的市场则是今日全球第一市场的现实。但是中国总理在理论与实践上涵盖为“就业”和“收入水平”。“就业”是眼前的困局,需要身体力行的马上就解决;“收入水平”,则是长远国略大是,需要中国国策审时夺势的加以调整来解决。
在两会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问温总理,由于中国实际上在农村地区有很大的投资需求,那么现在还把钱去借给那些富裕的国家,这是否说得通?从温家宝的回答来看,这两者不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且它们最后应该有同一作用,就是让国内民众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外汇储备资金实际上是银行的借贷,不是财政资金,主要还得用于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外汇储备要做到“安全、流动和保值”;而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落脚点在于支持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这可能是外汇储备不要太大增长的重要途径。这既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要在全球体系中寻找“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的平衡点,也意味着这两种发展更明确地汇集于同一目标、方向、目的地。
2009年,中国国略的目标是“保8”,即是不能“保8”,是7.5或6等都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即是最遭到GDP为5,这也是全球2009的“第一速度”。“保8”,是中国经济在金融海啸之下最佳境界、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中国经济,在30年长期改“高速度”之下突然刹车,的确是太危险了,且是全球第一大高风险。
中国“没有金融危机”
没错,即是没有全球金融海海啸,中国经济同样要出现这些调整中的问题,只不过现在是这些问题在中国提前出现、更尖端的暴露出来了。
说中国没有钱,那也不现实,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就是中国历史性的新结。2008年之后,中国每一年以5000亿——7000亿美元的外汇数量聚增,中国还没有学会花国际货币投资的方法。温家宝在两会最后新闻记者会上说,“确实有些担心”借给美国的巨额资金的安全,重申要求美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中国第一位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考虑国际金融整体的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总理说已经采取了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经营方针,从现在看,中国外汇总体上是安全的。同时,中国还会继续增持美国国家债券,否则中国每一年增加的5000亿——7000亿美元,去哪里?干什么?还有什么更好的去处?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是在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同时展开着。内部四万亿投资之类的应对措施决定于中国自己,因此相对容易做出决断,也容易产生效果,而外汇储备等问题不仅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外方和整个国际形势,处理起来要更费思量。温总理说,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做了长期的、困难的准备,预留了政策空间,我们已经准备了应对更大困难的方案,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这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尽管要“担心”美国方面的变数,但要克服这场危机最终取决于中国自身,取决于中国如何调整自己。这就是,中国任何突变的重大策略都可能随时出笼——这要看全球金融海啸之变了。
“G2”已经为全球开了一代先河。
全球金融海啸,这既是一场艰巨的抗击危机举世战斗,又是一次重大的中国改革的一次契机。中国应当将目前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将要采取的措施亦当作改革来看待,总结和思考“两会”这些改革的内涵究竟有多大可能、意义何在?中国将会以什么样的面貌逐次呈现?如果中国对已经在进行的改革能有充分的尊重和认识,中国应对危机的信心会有更为坚固的基础,中国对战胜困难迎接未来有着更为理性、全球性的更大期盼,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Tags:巩胜利,中国救市三大希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