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全球化时代更需要自主品牌——驳龙永图
近日,在2005年花都汽车论坛上,就是否需要发展自主品牌问题,前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抛出了他的“宏论”。为了不至于误解他的意思,我把它完整地引述如下:“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面,汽车产业注定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今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别克也好,叫大众也好,叫尼桑也好,叫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的,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今后几年可能全球只剩下五六家大的汽车制造商,如果中国是一个很辽阔的汽车市场,如果我们能把最后剩下的五六家大的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落户,我认为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不一定要独资搞出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才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胜利。”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龙还阐述了他的“全球化观”:我们讲求的是实质内容,而不是它的名称。一个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只要它成为中国的企业法人,给中国政府交税,它雇用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以后的企业对于它的资金来源已经不重要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国的全球化发展,任何企业不管它的资金来源如何,只要给中国创造就业机会,只要给中国政府交税,这就是好的企业。
一些读者或许会惊讶于龙的上述言论。但了解龙在自主品牌问题上的一贯观点的人,对此一点都不感到什么意外。多年前,龙就公开鼓吹“中国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大车间”。如果说,像三大合资汽车企业持这种论调还有个利益做借口的话,龙这么说的确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不过,笔者不愿去猜测其背后的动机。就事而论,作为一位有影响的前高官,在我看来,龙的上述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自主品牌意味着什么;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对中国的挑战。以此批驳他的观点。
品牌是什么?毫无疑问,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产品、技术、管理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和市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信誉的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就此而言,谁拥有品牌,谁就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就有了选择主动权和自主判断的权利。在此意义上,品牌其实是一种决定企业命运的权利。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能给其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据了全球50%左右,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则超过了90%。所以,在现代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无不是把品牌作为控制和配置资源、生产要素和销售体系,抢占和控制市场的重要武器。
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2/3,中国只有海尔跻身其中,还位居末端。正因为我们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所以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借助于别人的品牌,以贴牌的方式进行。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的每一美元贴牌产品,到海外市场上能够买到十几、几十甚至上百美元,外商由此获得的利润往往是中国生产者的上百甚至几百倍。原因只有一个: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以DVD为例,由于我们没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我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机,就要向日本和欧洲企业支付10美元以上的专利费,而我国DVD机的出口价格仅为每台30美元左右。以此来看,汽车的贴牌费肯定是不菲的。我们一般只获得可怜的一点加工费,大量的利润都被外商拿走了。
不仅如此,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这种贴牌的生产方式并未能有效改善我国正规制造业的素质,促其升级和壮大,而只是发生了外资替代的结果。很多企业也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这在汽车业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几大主要汽车集团都引进了2~3轮,但仍然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几大汽车集团也曾试过“联合开发”,花不少资金向“外国本部”派出一批又一批的设计技术人员,但他们总是执行特别的保密措施,使“联合设计人员”接触不到任何核心开发技术,致使几大汽车集团到现在也难以在产品开发上有较大长进。想想看,在汽车市场上,有多少款严格意义上的国产车?
上述事实难道不足以说明自主品牌的重要吗?
全球化时代需要自主品牌的理由更在于全球化其实是一个单向度的开放过程。的确,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表面上看起来,全球化是一种市场互相开放、经济互相融合的过程。借着这个过程,国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每个国家都能从开放与融合中公平获益。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全球化的实质是,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品牌优势掌握“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这种融合和开放在现实中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单向渗透和利益扩张的满足。
国际贸易的历史表明,只有在双方经济实力相当时,相互大规模开放市场才会带来真正的“双赢”,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当双方经济实力悬殊时,弱者就容易形成对强者的经济乃至政治依赖,使得“双赢”成为掩盖自身经济弱势和依赖地位的托辞。作为一个经济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这是别无选择的。但正因如此,也就决定了在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技术自立实现本国产业的自主振兴,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急功近利的引资政策大大抵消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连贯性,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积极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未能通过国内市场的大量出让而换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反,还令本国产业遭受到严重冲击。可以说,一相情愿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暴露出官僚机构对民族工业的自主振兴缺乏坚定的信心和承诺,导致经济增长不得不日益依赖西方的技术和资本,以致使我们放弃和毁灭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品牌。而每个优秀品牌的放弃,背后都能看到企业家品牌意志的消退,以及地方政府的短视。随着本国产业对国外技术依赖的不断加深和消费主义的弥漫,在中国国内还产生了一个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的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龙永图就是他们的代表和鼓吹手。为了开放在谈判中的让步之大和迫不及待,刺激了外资向中国漫天要价。
反思自主品牌长期被忽视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从思想来看,主要还是看不起自己的力量,对民族产业持一种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机械“拿来”西方观念中甚至是最消极的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
没有什么比民族精神的自我矮化更可怕。有学者就尖锐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当前普遍盛行的不加分析地赞美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数量当成宏观经济分析的重头指标、把合资作为“国企改制”的“理想途径”的观念,实际上是牺牲中国明天的前途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增长,在政策上是近视眼,在思想观念上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目标本身,这已经构成一种新的教条。而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
龙永图说,历史会证明,哪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是的,我们可以等待历史来验证,但民族产业和自主品牌是永远也等待不来的。
Tags:邓聿文,全球化时代更需要自主品牌——驳龙永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