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6·18”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行政指导座谈会,要求网络交易平台(网站)经营者不得采取先涨价再打折等欺诈行为。下一步,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协同开展“6·18”网络集中促销活动期间的监测监管工作,网络交易平台(网站)经营者要积极配合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切实履行网络经营主体责任。(6月10日《人民日报》)
“网购狂欢节”先涨价再打折令消费者不胜其烦
在“6.18”网促来临之际,监管部门提前给电商平台打“预防针”,禁止先涨后折、虚假交易、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违法欺诈行为,乃是出于历年来的实践经验考虑,防范类似欺诈行为损害到消费者利益。每年的“6·18”“双十一”网促活动,已成为电商业的狂欢节,各大电商平台在这些特定日期的销售额亦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可是,每年促销活动期间,电商平台逼迫商家“二选一”、促销商品先涨价再降价等做法令消费者不胜其烦。
目前电商大促使用最多的花招,就是先涨后折,即在促销来临之前提高商品售价,再采取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如此一来,看似给了很大的优惠空间,实际上并未真正落实降价,甚至部分商品折后价比之前还要贵。这属于典型的价格欺诈,不少消费者都被坑过不止一次。从各地消协和工商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也可看出,历年电商大促均有很大比例的商品,存在先涨后折的情况,且屡教不改,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了。【详细】
电商大促“先涨后折”为何成了“老套路”?
何以至此?违法成本太低为重要原因。一方面,“先涨价后降价”是众多电商平台的“老套路”了,具体到网络促销节当中,有成千上万的产品在参与活动,优惠规则和价格情况也实时在变,被监控并发现的几率非常小;另一方面,针对“先涨价后降价”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对商家以及电商平台的惩罚方式往往是约谈、批评、罚款等等,处罚金额也不高,难以起到震慑作用。违法成本低而获利极丰,电商平台及其经营者自然心存侥幸。【详细】
目前,对于平台和商家的先涨后折等商业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往往采取批评教育、处罚等措施,可是处罚金额与其所获得的销售利润和宣传效应相比差距实在太大,几乎算得上是“罚酒三杯”。这种情况下,要想达到预期的震慑效果,着实不易。而且,电商大促期间的先涨后折的普遍现象与真正遭到处罚的商家也不成比例,这就使得商家存有侥幸心理。【详细】
对于“先涨价后降价”这一网购顽疾,可以说是各平台普遍存在的通病,引发的投诉和争议还少吗?为什么各家电商不怕也不改,甚至有愈演愈烈和变本加厉之势?不只是在集中促销中能够看到,就是在日常经营中也是屡试不爽。导致消费者常常抱怨很多商品标价是“一日三变”,让人捉摸不透,以致不时出现的“秒杀”、“闪购”价也不可信。因为很可能平台推送出来的促销价,实际上比通常售价还要高。说到底还是由于一方面它会跟消费者玩“障眼法”,价格飘忽不定,而且不留痕迹,让人难以抓住真凭实据;另一方面则是并未因此受到过相应处罚,因此根本不在乎。【详细】
整治促销“猫腻”靠监管给力
整治“先涨价后降价”等欺诈行为,相关法律法规要跟上节奏,监管也要更“给力”。有关部门应加强技术升级,实现监管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只有对类似欺诈行为进行精准打击和严肃惩处,形成高压态势,电商平台及相关经营者才能痛定思痛、严格履行自身责任。与此同时,要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维权,共同促进网络销售行为的规范,让价格欺诈行为无所遁形。【详细】
电商大促期间的销售问题主要是行业不规范所致,在电商行业逐步趋于成熟之际,监管和法律也需要及时跟上来,对价格欺诈等行为施以重罚,令其承受与恶行更相匹配的违法成本。同时,有关部门也要鼓励消费者和媒体积极举报,压缩维权、投诉流程,降低维权成本,通过外部监督机制,共同对平台和商家进行全方位的监管,让价格欺诈无处逃遁。【详细】
微言大义:
@纯真小兔兔:这样的情况超级多,退货也很多。
@帅帅:一直是这个套路,从未改变!
@第十个笨笨:其实之前实体店一直这么玩儿的。
@自由的老马999:看了那些眼花缭乱的优惠规则,以及跟平时差不多的价格和慢的要死的发货,我一分钱没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为了防止一次又一次被“套路”,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也在逐步升级。不过,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先涨价后降价”,除了加大相关网络平台违法成本,继续保持高压严管的力度之外,还要鼓励消费者勇于维权,让维权尝到甜头,让“套路”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