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刘尚希:“宏观审慎”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

http://www.newdu.com 2021/5/17 爱思想 刘尚希 参加讨论

    
    
    一般来说,经济金融化可以从一些指标去分析。比如金融资产占GDP比重越高,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就越高;企业资产当中金融投资占比越高,也意味着金融化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从企业利润来源也可以判断其金融化程度。其实,经济金融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国家进行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都是在推动经济的金融化发展。但是,经济金融化不能过度,一旦过度就会“相生相克”。正常的金融化,实体经济和金融是相伴相生的,是一种良性循环。而过度的金融化,金融会反噬实体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形成体外循环。钱生钱的游戏会越玩越大,这就会导致泡沫的出现,内生出各种风险。
    上半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成本的大型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其实成本都是风险转化的结果。当公共风险水平不断上升的时候,企业的成本就会不断上升,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有以降低整个公共风险为着眼点才可以真正实现降成本,从微观视角是很难降成本的。那么,又是什么在推动经济金融化呢?其实也是风险。这要结合我们社会大背景来分析。社会学家说,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风险社会。如今,全球经济呈现不确定性,各国经济发展也处于不确定性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微观主体从企业到家庭,再到投资者、经营者,面对风险的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要规避风险。
    资产也好、财富也好,都要规避风险。如何规避风险?这就内生出一种动力,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企业和家庭希望社会有一个机构来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就自然承担了这个任务,现在我们的金融机构从过去储蓄和贷款之间的信息中介转变为风险管理者。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微观环境来说,就是为其客户管理风险。如何管理风险?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金融工具去管理风险。通过让客户来买相应的金融产品、金融资产,就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客户的财富就不会缩水,资产可以升值。这样的金融创新在风险推动下就可以快速发展。正是有了这种风险管理的需求,再加上互联网和数字金融的助力,金融创新才表现出一种惊人的爆发力。金融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经济快速金融化,因此,经济快速金融化也是风险推动的结果。
    要遏制经济过度金融化,还是要回到风险这个命题上来。在不确定性增大的环境下,风险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要让实体资产不贬值,应该怎么办?就要置换成金融资产。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企业资产负债表当中金融资产的比例在上升,为什么企业利润来源中来自于金融投资的比重在上升。
    需要分清楚的是,市场领域的风险、宏观风险、微观风险、公共风险都是不一样的。金融机构既是风险管理者,其自身也是投资者。它替别人分担风险、管理风险,但是它绝对不会像公共主体一样,替你去“兜底”,实际上金融机构也在转移风险,有的时候它也会为其自身利益考虑而制造风险。
    这样一来就需要监管。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是一个风险管理者,而这个风险管理者本身又需要公共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因此,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活动、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来进行风险监管。过去我们认为从微观角度就可以管住风险,后来发现从微观角度管不住,所以从微观审慎变成宏观审慎。但是宏观审慎如何监管风险,世界一直都在探索过程当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宏观审慎监管的是什么?应该是公共风险。因此,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上,要把微观风险、市场领域风险与变异而来的公共风险、宏观风险与私人风险和微观风险区分开。如果混为一谈,要么会导致监管过度,要么就会导致监管真空。其实风险的区分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要从转化角度来看,因为公共风险是从私人风险转化而来的。只有把握好风险转化的临界点,我们的监管才有针对性,才有效率,才可以真正把风险管住,真正做到防控风险。
    新华日报2017年09月20日

Tags:刘尚希,“宏观审慎”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