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省级地方两会正密集召开。关于GDP,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日前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必须破除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发展观、政绩观。”山东省省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不为增长速度高低困扰。此外,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省份,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取消对部分市县的GDP考核。(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201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如此语境下,2018年省级地方两会直面“GDP注水”问题,重申“不再以GDP论英雄”,显然是一种纠偏。
纠正“唯GDP论英雄”现象,首先要重建政绩考评体系,即从“GDP考核”向“综合考核”转变,淡化GDP在考核中的分量,避免以往那种片面追求规模、速度的观念,将考核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质量、效益、结构上,放在民生、环境和社会发展上,建立健全以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广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换言之,今后,经济建设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成为决定一个领导干部仕途的压倒性“砝码”。
众所周知,“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受赏识的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能人。然而,量化的经济指标所带来的焦虑,却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冒险在数字上造假,或者不惜恶化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过去,在“GDP翻番”战略的促动下,各地掀起了招商引资热潮,一个个“重点项目”蜂拥而至,一笔笔“巨额投资”纷至沓来,一串串“光鲜数据”频频上报。然而,在听起来令人振奋的“政绩”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GDP注水”。最典型例子是,云南省陆良县将2012年工业总产值由28.2亿元上报成63.4亿元。
可见,地方两会重申“不以GDP论英雄”,释放出了一种积极信号。“以民为本”的政府,毕竟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同,其用人的评价标准,也必然要有别于企业模式。德才兼备自然是理想的用人标准,但从政府的职责出发,“德”应在“才”之先。“君子不器”,为官者不必是“创收专家”,但必须厚德载物,更需要知人善任,公正优先。“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要建设和谐社会,就不能忘了这句古训。因此,必须改良政绩考核体系。领导干部的政绩,应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和利益的政绩,没有水分的政绩,群众认可的政绩,没有后遗症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