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
一季度及4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形势相当复杂。经济重归减速,流动性水平偏高,房地产调控压力增大,产能过剩没有改观。这些因素纠缠在一起,构成了当前中国政府与市场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
一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从2011年开始,安邦的研究团队便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回复到以往的高增长状态,人口及入世红利的减退将削弱经济增长的基础。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处于下行通道,中速增长成为新的稳态。最近这两年,中国政府主动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由8%调降至7.5%,近期更传明年将进一步下调至7%。这种下调的趋势(及预期)表明,中央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高增长的不可持续,有意放宽对经济增长放缓的阈值。
现在的争议是,中国市场及决策层对于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到底可以持续到什么地步。中国经济可以承受7.5%的增长(这是当前的增长目标),但7%、6%甚至5%呢?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张,实现同一增长目标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难以捉摸的则是,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决策层的“底线”——在中国,“保/稳增长”不仅是经济口号,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中央决策层近日对“保就业”的强调,凸显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天津调研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他表示,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保就业”将成为中国政府面对的紧迫问题,短期政策可能将向解决就业倾斜,这也是中国政府容忍经济放缓的“底线”。
话虽如此,但具体到数字上,我们很难把解决就业和某一个确定的增长率联系起来——中国缺乏有效的就业数据,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就业目标,对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也多流于定性,而无法量化。中央领导强调“一定”的增长,这根红线划在哪里,外界委实难以猜度,但从一些外在的证据看,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应当还在中国政府的容忍范围之内。中央政府并不急于推出刺激政策(就像2008年底时所做的那样),而更加考虑“远近结合”。
一季度数据公布后,市场一片哀鸿,中国政府却显得颇为“淡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称,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而在数据公布的前一天,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结合前后两番表态看,中国政府可以接受一季度7.7%的GDP增长,经济政策更偏重于中长期的经济转型,更强调质量和效益。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的一次讲话,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政府对经济放缓容忍度的提高。在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这些表态,虽针对“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而发,但也可看出,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将更加偏重于中长期发展,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还不足以改变这样的政策取向。
目前来看,7.5%可能是中国政府心里的那道“坎”,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季度GDP增长虽令市场失望,但仍高于中国政府既定的目标,这可能是当前决策层表现“淡定”的原因。可以预期,只要经济增长不跌破7.5%,政策面上可能不会有大的举动。即使在市场看来,这种“无为而治”(或者“无动于衷”)可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中国政府仍然把“保就业/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当前的经济增长依然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决策层乐见中国经济自发调整,着眼于减轻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影响力。这种偏重于中长期的政策思路,在大方向上没有问题,至于会否因短期增长失速——比如GDP增长率跌破7.5%,而发生改变,将成为市场观望的重点。(来源:FT中文网)
Tags: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