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三问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开始发生转换,市场性需求启动开始部分弥补刺激性政策的退出、出口和消费的高位运行弥补了投资下滑的缺口、中西部增速持续提升弥补了东部增长的疲软、房地产投资的持续高涨填补了制造业和基础建设投资的下滑,“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与“增长极多元化”局面开始显现。
1.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的角度,消费拉动成为主力军,政策退出的去投资化较为迅速,持续的消费增长可能开启中国“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 0 1 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达到18.3%,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持续攀升,而投资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全年消费对于GDP拉动达到5.6个百分点,比投资的拉动率高1.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5.4%,从本世纪以来消费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增长的第一源泉。虽然未来将面临消费信心有所回落、消费刺激政策的效应递减、房地产类消费下滑、汽车消费的基础设施支持不足等不利因素,但由于收入持续上涨,消费性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如家电下乡政策的扩大、电子产品下乡的启动等,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将带来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 201 1年消费将依然保持高位运行状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预计为17.8%,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与2010年相当。
2.刺激性政策的退出导致增速回落,但市场性需求的回升开始支撑中国宏观经济趋稳,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开始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虽然市场性需求和投资还需要进一步稳固。
第一,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下滑的同时,股份有限公司和三资企业等市场型企业的生产恢复较快,部分弥补了国有企业因刺激政策退出带来的缺口;
第二,政策性投资较快下滑,但市场型投资的回升部分弥补了下滑的缺口。这体现在:
中央项目大幅度收缩,但地方项目依然保持高位运行。目前中央项目增速从2009年的18.4%下滑到201 0年的10%左右。而地方项目依然保持在26%以上的增速;
政策性主导的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但以市场主导为主的第三产业的一投资增速高位趋稳。第一产业投资增速从2009年的49.9%下降到201 0年底21%左右,而第三产业增速依然保持在28%以上;
在出口持续回升和增速常态化的作用下,外向型企业的投资开始出现稳步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向型企业增速依然远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为迎接下一轮经济增长进行大规模投资;大规模投资时期并没有到来,且总量难以弥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退出产生的缺口,市场型投资还难以在短期保证未来投资增速的稳定;标志市场投资环境状况的个体经营增速依然持续向下回落,1~10月累计增速为-5%,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步入投资繁荣期,经济增长点的缺乏和投资领域的限制导致私营企业投资观望的情绪依然十分严重。
3.经济波动的工业主导型和工业波动的重工业主导型模式并没有改变,服务业加速并没有出现。2 0 1 0年中国GDP季度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其核心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增速下滑了8个点左右。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有轻微回落。而第二产业回落的核心原因在于重工业出现大幅度回落,1—1 0月增速降幅达到6.8个百分点。
4.在区域规划和产业加速梯度转移的作用下,中西部持续高速增长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东部经济乏力的缺口,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经济增长极的多元化时代”开始到来。
从增长速度看,部分中西部省份保持高速增长,例如内蒙古一直维持了16%以上的增速,而东部增速不仅在2009~2010年出现深度下滑,而且复苏后的速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平均水平;
GDP重心开始向中西部漂移。2004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效果开始显现,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向西大幅转移。与此相对应,中西部地区占全国GDP的份额不断提高,2009年提高到46.16%,20 1 0年估计达到47.1%;
消费重心向北移动。2006~2009年消费重心向北转移,这主要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消费份额增加所致,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最终消费份额提高到占全国的48. 6%。
投资重心大幅度向西转移。尤其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投资重心加速向西转移。
通货膨胀率有多高
即使20 1 1年M2增速在17%,信贷投放在7万亿的相对中性的定位上,未来流动性的存量依然庞大。存款总量将超过8 2万亿,流动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
食品价格依然会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同比增幅依然会达到6%~8%的水平。这主要决定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涨对于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上涨冲击较大。同时,考虑目前食品类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在于粮食和蔬菜,按照测算,粮食上涨的惯性系数在0.68,冲击持续的时间和范围较大,但蔬菜价格在2个月内可以逐步消化,因此,在未来3~4个月CPI将回落到3%左右。
输入性价格上涨因素依然较大,因为国际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概率很大,虽然也存在美元走强、资本回流、中国需求因素下降等逆转因素。从目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变化来看,虽然速在高位回落,但速度依然超过了10%,因此,输入性因素需要一段时期才能得到消化吸收。
当然,对于201 1年价格上涨压力还必须更为理性、更为全面地看待,不能仅仅简单看到引起价格恐慌的上涨因素,
还要看到价格运行特点:
1)目前食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CPI上涨并非中国独有,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亚洲各国都普遍面临该问题。同时,从M2水平、CPI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来看,中国依然处于中间区域;
2)目前的物价水平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中期4以及2004~2007年的价格上涨具有本质的区别:一是上涨幅度依然较上述区间要小。二是价格形成机制具有新特点,出现了变异,特别是农产品资本化的基础上,个别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恶化产生了强烈的杠杆效应、新闻效应和阀值效应,从而改变了农产品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M2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三是目前全社会供求基本平衡,不像以往价格上扬是在短缺条件下的上涨;
3)目前依然存在价格下行的力量,特别是工业品价格总体依然处于恢复性阶段,产能过剩问题将抑制工业品价格的快速上扬;
4)目前CPI价格上扬的核心是食品类的粮食和蔬菜类,而蔬菜价格上扬的惯性很小,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5)农产品价格炒作主要以现货炒作为主,因此难以持续;
6)实体经济还没有过热,煤电油运等瓶颈性产业还没有出现短缺和过热的现象;
7)部分成本推动、改革释放的价格上涨具有合理性,货币当局应当适度调高价格水平的调控目标;
8)目前整个世界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趋势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总之,在货币政策的转向、流动性的回收、蔬菜价格的回落、预期适度回调等因素作用下,201 1年将有效遏制价格上涨蔓延和经济泡沫蔓延的趋势,但由于流动性短期难以调整到位、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的外溢、各类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等因素,201 1年价格压力依然存在,全年增速为3.0%。未来3%左右的CPI增速可能会常态化、中期化。
房地产市场会“硬着陆”吗
整体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步入真正的调整期,因为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依然充足,房地产企业依然可以依赖于前期获得的资金储备拒绝降价销售。201 0年1~10月资金来源增速达到32%,处于历史高位,而应付款累计增速仅为26.9%,还低于2006~2 008年的平均水平。
但是这种局面将在201 1年第2季度全面逆转。第一,从201 0年1 2月起,房地产企业进入还款高峰,应付款累计增速将超过30%;而资金来源进一步由于销售的下滑、贷款条件的提高、上市公司增发和票据融资难度加大等因素,将出现快速恶化,预计到201 1年1季度资金来源将出现大幅度负增长。第二,由于首付比率、房地产抵押贷款等条件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的各类杠杆率也都出现了下降。
与此相应的是,在政府加强土地和房产开发进度、整顿市场秩序的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新上马项目大量增加,这直接导致未来资金需求压力加大,同时导致市场供给放量。2 0 1 0年1月,中国住宅建设恢复性增长刚刚完成,2 0 1 0年3月,住宅新开发面积和施工面积增速开始明显回升,进入加速投资时期,1-10月住宅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60.8%,比2008年、2009年同期高出53.9个百分点和60.4个百分点,而施工面积同比增长26.9%,比2 0 0 8年、2 0 0 9年同期高出7.4个百分点和11.9个百分点,按照建设周期1年左右进行测算,2 0 1 1年3月份左右,住宅供给将大幅度放量,从而改变目前房地产供给偏紧的局面。而这个时点与房地产业资金全面紧张和经营模式调整点相一致。因此,正常预测,20 1 1年3~4月是房地产市场进行全面调整的时点。
但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崩盘的可能,不大可能出现超过30%以上的价格下降幅度。其核心原因在于:第一,开发投资的杠杆率不高,目前只有5倍多,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低30%,因此资金紧张难以引发金融危机性的调整;第二,一消费杠杆率也不高,从2009年的1.74倍下滑到目前的1.3倍,从而难以引发一般居民进行全面性抛售;第三,企业资产负债依然处于健康状态,到今年3季度为止,房地产整个行业资产负债为67%左右,比年初提高了3个百分点。所以,不会出现整体性资产负债恶化带来的全局性大调整。因此,201 1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是流动性压迫式的调整,与2 0 0 8年二季度的模式相似。
总之,在房地产新政持续的基础上,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房产调控的加码,20 1 1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将出现严重问题,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时期到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大幅度下滑,同时在部分房地产企业抛售的压力下,201 1年房地产价格将出现接近20%的下滑,但不会出现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
Tags:刘元春,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三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