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卖的兴起对方便面形成了直接的冲击,网络送餐除了方便,在口味、饭菜量上显然都要远胜过方便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上周举行的中国方便食品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方便面产业已是连续第四年下滑,而且调整还在继续。(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近来,为方便面背书的似乎不少,有的呼吁不要再把方便面称作“垃圾食品”,有的以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方便面产业都在上升来说明中国方便面大有前途,有的呼吁方便面的创新……人们似乎不愿看到方便面从30年前的“大户”在今天走向衰落。如此感情可以理解,但方便面仅仅靠单一化创新就能东山再起吗?前景并不乐观。
面对市场被蚕食,各大方便面巨头都在提升方便面档次上做着尝试,在配料、汤头、包装等方面进行升级,但仍然遏制不住销量下滑的势头。定价将近30元的统一“满汉宴”在市场上的销售并不乐观,很多大型超市寸土寸金的货架上根本就没有它的身影。一些消费者对于30元一盒的方便面表示惊讶:“料再足能比得上我去叫份外卖吗?”
方便面最早进入中国是1986年。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是1991年,就知道了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那些年方便面火到单位分节日福利都有他们。一是人们以前从未接触到这种产品,感觉新鲜。二是当时的餐饮市场还有大量短板,方便食品种类不多,包括出行时间漫长,感觉方便面确实方便。但在30年后的今天,方便面口味的一成不变,方便食品极其丰富,网络外卖随叫随到,人们为什么还要方便面呢?现在方便面的主要市场在列车上,而随着动车高铁的增多,人们出行时间变短,方便面消费量也在减少。
方便面消费量下滑,是市场供求的规律。如果不尊重这个市场规律,以为只要创新就能反败为胜,可能有些天真。30年前的大白兔奶糖同样是热门产品,可现在呢,能比得过奥利奥吗?如果经过创新的方便面还是目前这种消费模式,即使销量短暂抬头,仍然会很快走向下滑。
从企业的角度看,探寻适合自身的变革之路始终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题。要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与经济结构变化,转型与创新则无疑是关键因素。但是创新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如果只是在这一种产品上往前走,这种创新同样没有前景。
这或许可以从柯达和富士的命运受到些启示。
过去的十多年,是数码技术彻底改变模拟影像技术的时代。这股改变整个影像产业的飓风中还夹杂着信息时代的气息,使得整个产业所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在飓风中胶片行业的发明者——德国爱克发2004年宣布破产,甚至导致了产业老大柯达的殒落。2012年,柯达宣布破产保护。而在创业初期曾经因为仰慕柯达而“求合作”被“十动然拒”的日本富士胶片,却正在驶向闪烁着希望之光的航道。
富士能幸存,不是在传统胶片上创新,而是多元化经营敲开了“后胶片时代”大门。富士基于自己在胶片业累积的尖端技术,转型为一家在医疗、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等多个领域研发高质量产品的多元化公司。这家1934年创建的公司,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影像、信息、文件处理类产品及服务的制造和供应商之一。
柯达和富士,这对胶片“双雄”为何在数码时代命运迥异?面对胶片业的萎缩,柯达提出“我们要成为一家数码公司”,但富士胶片的口号却是:“我们要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公司。”
“仅仅在竞争中幸存不足以成就一个伟大企业,一个伟大企业必须能够创造性地顺应时势的变化,勇于革新自己的商业模式。”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的那本畅销书《创造性毁灭》阐述了一家企业具有动态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方便面产业不能顺应时势的变化,非要在面上找“面子”,那注定是回天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