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 正文

“私利”和“理性人”——评《自由市场的坠落》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豆瓣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著作简介:《自由市场的坠落》(Freefall:America,Free Markets,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01月出版。该书几乎触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所有核心命题,不论你是业内的经济学家,还是政界的决策者,或者你只是冷眼看世界的思考者,都能从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柏林墙”倒塌之后,市场原教旨主义一路凯歌高奏,该书正是对这盛行一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当头棒喝。斯蒂格利茨告诫读者,“罗纳德•里根总统和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开创了‘自由市场’的革命,但是很明显,人们总是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市场造成的结果并非总是有效的,我们总是看到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现在二百多年过去了,它的一些理论仍然被今天的一些经济学家奉为圭臬。不过这倒也没什么,经典的东西永远也不会过时,它本身就有一种核心元素在里面。而问题在于,有些东西是不是被曲解了,有些东西又是不是被无限地放大了。要知道,今天的世界和斯密所生活的世界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当年斯密的话所指的范围可能并不包括现代社会所出现的而斯密那个时代没有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金融产品。
    《国富论》里最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追求私利的行为能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并促使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转引自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第一版),但是正像斯蒂格利茨在《自由市场的坠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这样的表述适合制造业,斯氏说:“多生产一吨钢材所消耗的额外成本等于生产过程中新增加投入的价值,而这种新增加的价值又由这些投入的成本来反映。这就是理论上为什么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社会价值与产生这些产品所消耗资源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引文同上)斯氏随后指出:“但在金融市场上,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随后斯氏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着为什么金融市场的激励制度反而对社会有害,这里就不多引述了,我个人觉得其核心问题只有一点,那就是金融市场并没有产生任何的社会价值。华尔街只是在卖一些包装好的“概念”而已。他们把本就不值钱的债券、或是抵押券——别管叫什么名字吧,反正不值钱(也许一开始值钱,但是不断包装之后,这些玩意里的大部分基本等于废纸)——他们就把这些东西层层包装、层层倒手,而每倒一次手,他们的“业绩”上就增加了一笔,他们也就多赚了一笔钱。同时,他们弄出来的那些玩意每倒一次手,也就是让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流动了一次,于是就给市场“产值”再增加了一笔,也就让经济变得更“繁荣”,而这种“繁荣”就叫作泡沫,而这个泡沫一旦破裂,就变成了金融危机。
    斯蒂格利茨的《自由市场的坠落》主要就是探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以及随后奥巴马政府救市措施的得失。斯氏认为,华尔街的骗子们不顾一切地追求私利才导致了美国这次的金融灾难,而奥巴马政府却不仅没有对他们进行惩处,反而首先求助了那些银行。于是银行就会在“太大不能倒”的主张下有恃无恐。而不管是华尔街、美联储还是美国政府,又都抱持着一种每个人都是“理性人”的态度来对待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全球人民。既然你是“理性人”,你上当就活该;既然你是“理性人”,你失业就证明你不想工作。于是,骗子们不需要进行良心的谴责,而政府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求助那些帮他们竞选的银行家们。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我自己关于“理性人”的观点。“理性人”这个概念,只不过是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已,在这个先决条件之下,一些研究才能够进行。就好像数学中的数轴,数轴的存在可以让人更好地去研究实数。而数轴当中的原点、正方向都是“规定”出来的,是规定的右方是正方向。那么,如果你认为右方永远是正方向并用于生活当中,就难免南辕北辙。而经济学当中的“理性人”也是一种“规定”而已,而如果你永远把人看成是理性的而去要求他们去做出选择,那显然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斯蒂格利茨也对这个“理性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然他是经济学大师,他的看法要远远超过我的境界。而探讨“理性人”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市场有巨大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对市场进行干涉。这也是《坠落》一书的另一个主题。其实就个人来说,“理性人”的概念关系不大,我如此是不是理性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而不对市场进行监管,那么麻烦就会显而易见。在中国,有三聚氰胺和毒馒头;在美国,有“有毒”债券。这些东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人并不理性,市场也不能完全没有监管。
    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人常常把斯密老先生抬出来以支持他们。但是他们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他们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里有没有这样一只手?二是他们的“个人私利”能不能转化成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像三聚氰胺和有毒债券,这些东西只会造成社会福利更小,又怎么能够支持市场原教旨主义?
    盲目追求利益,会出现很多很多问题,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亦复如是。斯氏的《坠落》在很多方面对中国都有警醒作用,我们也真的不可不防。
    (节选自《“私利”和“理性人”——评〈自由市场的坠落〉》,原文载于豆瓣读书)

Tags:“私利”和“理性人”,评《自由市场的坠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