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的研究范式
“虚拟经济”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词汇,其最初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虚拟资本,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股票作为实体资本的纸质副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其对资本积累的影响。近些年,随着虚拟资本在现代经济中的不断膨胀,虚拟资本运动现象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征,在此情况下,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将现代经济社会的这个新的经济现象,概括为虚拟经济。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虚拟经济这个词汇进一步普及为金融经济理论界乃至实务界颇为热络的词汇,但就本质而言,虚拟经济概念存在广泛的滥用,从某种程度上讲,虚拟经济概念,很多时候只是在标度一种时尚。凭心而论,无论是对于实务界还是理论界,虚拟经济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个颇为模糊的概念,至于相关研究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研究范式的学科,那更是任重而道远。
因此,厘清虚拟经济概念内涵,明确虚拟经济的研究范式就成为我们必须完成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可以联系一下关于“次贷危机”根源的讨论,以此来加深对虚拟经济内涵以及研究范式的理解。
一、虚拟经济的本质内涵
1.文献述评。成思危教授主张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理解虚拟经济。他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活动模式,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硬件,虚拟经济是经济的软件,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而无论虚拟经济抑或是实体经济都是经济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强调经济的系统性;二是虚拟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模式,这种经济活动模式包括结构及其演化;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虚拟经济是软件,即虚拟经济具有驱动、调配实体经济的功能,而实体经济作为硬件,是软件得以运行的实体条件及载体。上述认识为虚拟经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显然,对虚拟经济内涵的认识停留在这个层次,对于虚拟经济管理实践而言,还显不够。
谢永添教授将虚拟资本运动所形成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行为定义为虚拟经济,他详细分析了资本的虚拟性,阐述了虚拟资本的内涵与外延。谢永添认为,马克思所指的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就是资本的双重存在性,即同一笔资本既作为实际资本投入到商品的生产过程,又作为对剩余索取权的证书而存在,后一重的资本存在是幻想上的、虚拟的。谢永添将这种虚拟性称为初始虚拟性。他进一步认为,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虚拟资本虚拟性是初始虚拟性的派生虚拟性,所谓派生虚拟性是指资本转化为虚拟资本后,由于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所派生出的各种特征。
因此,流通是派生虚拟性存在的基本前提。在谢永添看来,现代虚拟资本的研究范围必然是这样一项资本:它具有初始虚拟性,即存在双重存在,同时它的虚拟部分又能自由流通,即具有派生虚拟性。谢永添的研究成果极具启发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虚拟性看作实体与其衍生的权益证书的双重存在,这个认识有助于启发我们探求虚拟资本的本质;二是强调了“流通”对虚拟性的关键意义。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接近了真理。但显然,谢永添在这里只是把流通当作派生虚拟性的前提条件,并未将其看作虚拟资本的内在特征,这给继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白钦先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是十足的金融派,但与李杨等人主张虚拟经济就是金融不同,他认为虚拟经济是金融的子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对金融领域各种具有虚拟性质的价值体进行了分析。白钦先认为,经济过程中的主体即组织或个人是不能虚拟的,而经济过程本身,即所有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也必须是实在的。在白钦先看来,虚拟的经济现象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经济客体而言,这些客体存在于货币和金融产品范畴。据此,白钦先认为虚拟经济是虚拟的价值体的运动过程,包括它们的制造和交易。虚拟价值体是在一定的制度、技术及信用条件下凭空制造的价值体,多为金融工具,因此,虚拟经济在现实中主要现为金融的虚拟性问题。
白钦先的研究工作可以给予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虚拟经济过程中的虚拟现象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客体而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或是经济过程本身;二是经济的虚拟化是一个制度建构的过程,是一定的制度结构的结果。
张俊山教授提出了“虚假价值”的概念。他认为,在虚拟经济中存在着未经过人类物质生产劳动而产生价值的现象,这些价值的载体在其合理限度内是生产领域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纸质副本。在其膨胀的形态下,它不代表任何东西,是虚假的价值。它与真正的价值有着共同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在货币形式上,价值取得了独立化的社会形式。不管是在生产中由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结形成的劳动价值还是资本市场上的虚假价值,只要转变为货币,就被社会承认为真正财富的绝对体现。货币是虚假价值与真正价值转化的桥梁与中介。
在笔者看来,张俊山教授的研究对于虚拟经济内涵的理解,有两大贡献:一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价值虚拟化的桥梁与中介作用。这是理解虚拟经济内涵的关键。二是提出了用劳动价值论来理解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这为准确界定虚拟经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当然,笔者并不同意张教授关于“虚假价值”是虚假的价值的观点,“虚假价值”其实有其实在的内容,对此,本文将在下面的行文中予以澄清。
在国内最早、最为系统也是最为深入研究虚拟经济的莫过于刘骏民教授及其团队。当然,刘骏民教授对虚拟经济的认识也存在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反映在其早期著作直至其最近的系列文章中。刘骏民教授从整个经济学的基础问题-财富观谈起,他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语境下的财富是物质的或效用的。由此,经济被看作是一个物质系统,所有的生产都不过是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而其他一切非物质系统不过是为此服务的。与此相对应,刘骏民教授应用马克思的理论把市场经济中的财富看作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即商品。由于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因此,整个市场经济不过是一套价值或价值的增值系统。刘骏民教授进一步论述到:整个经济是一套价值系统,其由资产价格体系和物价体系两部分组成。虚拟经济揭示的是资产价格体系的运行规律,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是观念支撑的定价方式,而非成本和技术支撑的定价方式。
在随后的文章中,刘骏民教授对虚拟经济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他强调,虚拟经济不是虚假经济,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实体,他们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并被计入当年的GDP。
在随后的对《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的书评中,刘骏民教授肯定了刘晓欣教授的观点,即经济虚拟化的本质在于积累的价值化。他们认为,当代货币资本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资本已取得了支配权,使资本主义原有的积累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资本的积累迅速趋于货币化,形成一种以价值系统占主导地位的积累方式,使资本积累更具“价值化”,这种新的积累方式与传统的以实物资本积聚与增长的资本积累有着明显的不同,也使得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价格系统初次配置的地位正在被资金配置机制所取代。二者正在换位,金融正在由第二序的资源再分配机制转变为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另一方面,价值化积累使价值增值的形式多样化了,不再是仅仅依靠物质生产过程,各种资产炒作的发展导致GDP的创造开始渗入虚拟性质。
从刘骏民教授最近的文章可以看出,其对虚拟经济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强调财富的虚拟性质;二是强调货币及其功能的演变对经济虚拟化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给虚拟经济下定义,首先就是要界定一种并不直接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给虚拟经济下定义也就是要给财富的虚拟性质下定义”,在这两个前提下,虚拟经济可以定义为“追求货币利润目标,单纯的买卖、资本化运作以及价值炒作等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活动”。“当用货币衡量的财富增加时,其价格增加而其物质内容或为人们提供的实际效用不变的时候,这个增加的财富就具有虚拟性质。”“虚拟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各种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财富都可以进入虚拟经济运行的领域。”
从以上刘骏民教授的思想发展脉络来看,他对虚拟经济内涵的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在笔者看来,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清晰地阐述了虚拟经济作为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系统所具有的独特的运行方式,即资本化定价方式,阐述了虚拟资本概念在虚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二是认识到了经济虚拟化的本质在于积累的价值化。三是尝试阐述了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及其对资源的配置功能。从以上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来看,要厘清虚拟经济的涵义,对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关键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1)作为一个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运行方式,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何在?(2)虚拟经济的本质何在?(3)虚拟经济的存在意义何在,即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何在?(4)虚拟经济衍生的条件何在?对这四个问题的明晰过程就是对虚拟经济进行准确界定的过程,下面本文就来做这个工作。
2.对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1)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相应形成的系统,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虚拟经济体现为虚拟资本的运动。虚拟资本是相对于实体资本的一种权益存在,而这种权益存在可以带来未来的现金流,它的具体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股权虚拟资本形式。此种虚拟资本形式主要指股票,它是股权资本的纸质副本,是股息和分红的资本化。
第二种:债权虚拟资本形式。此种虚拟资本主要指债券,它是借贷资本的纸质副本,是借贷利息的资本化。
第三种:寻租资产虚拟资本形式。此种虚拟资本形式主要是指一些由稀缺性而具有寻租功能的资产在充当投资品时所具有的虚拟资本的性质,它是未来租金收益的资本化。
第四种:上述虚拟资本的衍生形式,这主要是指各种金融衍生品。
以上是虚拟资本的四种形式,从前三种虚拟资本的运行形式来看,资本化定价方式是各种虚拟资本的运行方式,而从第四种虚拟资本的衍生形式来看,它们已经完全不具有了“资本”的形态,所谓的未来现金流只是一种再分配的产物,而不是虚拟资本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的产物或者是资产寻租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此类虚拟资本的运行纯粹是以投机性的定价方式来运行,即这种定价方式并不是预期现金流的资本化,而是根据对博弈对手的预判而实施的定价方式。
由于对股票、债券、寻租资产可以带来的现金流预期存在偏差,这为上述资产的流动提供了基础,而在上述资产的运行中,建立在预期不一致的基础上,为流动而流动的投机定价方式也是现实中的常态。
当然,投机定价方式必须建立在资本化定义方式的基础之上,没有资本化的收益,投机是无法形成的。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运行存在两种方式,即资本化定价方式以及在其基础上衍生的投机定价方式。因此,所谓虚拟经济首先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和投机性定价方式运行的经济,它揭示了虚拟经济的投资性和投机性。
(2)虚拟经济的本质。探讨虚拟经济的本质,必须基于两个关键词,一是“虚拟”;二是“经济”。
对于“虚拟”而言,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所谓的“虚拟”是主体的虚拟还是客体的虚拟。作为虚拟资本的运动所形成的产业,虚拟经济从属于服务业,如果虚拟资本的存在意义在于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那么相应的虚拟经济属于生产服务业,而如果相应的虚拟资本的存在意义只是在于娱乐参与者、实现财富的再分配,那么相应的虚拟经济则从属于生活服务业。但不管怎样区分,在此语境下,虚拟经济都是一个实体经济范畴的产业经济的一种,它并不具有虚拟性,也就是说,虚拟经济中的从业人员的服务并不具有虚拟性,所谓的虚拟性只是客体的虚拟,即虚拟经济运行中的虚拟资本的虚拟。
其次,在解决了虚拟性的主客体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客体的哪些特征是虚拟经济的本质。作为虚拟资本而言,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资本化定价方式以及投机性定价方式;二是流动性,即虚拟资本的转手交易与变现能力。那么上述两个特征哪个才可以标度虚拟经济的虚拟本质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虚拟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意义来判断。虚拟经济研究的根本初衷在于探讨一个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形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诚然,资本化定价方式以及投机定价方式确实具有区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功能,但是用定价方式来阐述虚拟经济的本质并不能有效揭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虚拟”本质在于流动性而不在于定价方式。
探讨虚拟经济本质第二个关键词是“经济”,虚拟经济以经济的形态存在,这揭示了虚拟经济的系统性,即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本质上是以虚拟资本形态存在的、关于流动性的经济系统。
(3)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的本质在于以虚拟资本形态存在的流动性系统,探讨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就是要分析这些流动性的来源。虚拟经济中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再生产所创造的新财富以股权权益和债券权益的方式回到虚拟经济系统中;二是社会既有财富以投资和投机方式附着、脱离虚拟资本所形成的流动性。从现实的量值规模来看,后者是流动性的绝对来源,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本身的财富意义在于社会既有财富的动员与分割,而不是财富的创生,所谓虚拟价值并不是虚假价值,而是社会既有价值积累获得了流动性。
以上笔者从虚拟经济的本质来探讨了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但是这并不完全,原因就在于虚拟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形态,它同时会以一定的实体经济的产业形态存在。这种现象源于虚拟经济存在的意义。作为虚拟经济存在的初始意义而言,虚拟经济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即虚拟经济具有生产服务的职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还会表现为它作为实体产业的财富意义,即生产服务业的财富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经济不仅通过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活动而创造财富,同时也因为服务业本身的生产服务劳动创造财富。
虚拟经济存在的初始意义使其具有了财富创造意义,在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存在意义,即它所代表的经济涵义会发生异化现象-由生产服务业蜕变为生活服务业,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这种异化为社会所认同,即具有道德的合理性,也就是说,相应的虚拟经济的扩展意味着经济内涵边界的扩展,那么虚拟经济也会因为虚拟经济从业人员的生活服务劳动创造财富。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探讨虚拟经济的财富意义,必须明确区分虚拟经济本质内涵的财富意义以及与虚拟经济相联系的实体产业的财富意义。
(4)虚拟经济衍生的条件。首先来看货币的虚拟化。货币在本质上是抽象价值的独立表现,在贵金属本位时代,货币的价值以贵金属的价值为依据。但即使是在这一时期,货币就已经具有了虚拟性。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一般商品中游离出来成为货币时,其就具有了虚拟性,其本质上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但显然,这个虚拟性是受贵金属价值约束的。整个经济体的货币创造是受贵金属开采条件制约的。在这种条件下,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既有财富的动员能力是有限的。虚拟经济赖以发生、发展的条件受到了媒介的约束。
当货币本身失去自身作为实体商品的价值时,货币制度进入到了信用本位时代。作为信用时代的抽象价值的独立表现,货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信用,即人们对其价值稳定的信任。抽象价值实际上可以以商品为载体,也可以以纸币、网络甚至磁卡为载体。货币的外在形式的存在只是为了弥补信用的不足,即用黄金、纸币、存款等货币形式来承载、保证抽象价值所给予人们的交易信心。当信用、金融制度和金融技术的发展足以给予人们信心时,货币形式就开始不断抽象化、符号化。货币载体的价值保证作用逐渐消失,货币的虚拟性进一步加强。货币的创造开始摆脱制造成本的束缚。从而也为社会经济大量的流动性创生提供了条件,进而为虚拟经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来看财富的资本化。本文把虚拟经济的本质界定为财富的流动性,而货币的虚拟化为财富的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财富要获得流动性,其必须具有内在的流动的动力。资本的内在本质在于价值的增殖性,增殖是资本积累和循环的内在动力,显然,财富采取流动性的形式,其内在动力也必须是追求价值的增殖。在此情形下,财富必须采取资本的形式,只有这样,社会既有财富才有可能在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
社会既有财富采取资本的形式,有几个方向:一是直接成为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直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殖;二是采取虚拟资本的形式,以信用为基础,通过股权、债权等虚拟的资本的形式,以社会公众的身份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形成,并相应取得资本收益;三是社会既有财富寻找社会供给具有刚性或一段时间内的具有刚性的资产,并附着其上,通过“租金”的形式获得收益;第四种形式则是上述虚拟投资行为的衍生形式,即投机。它是人们对股权、债权、寻租资产等虚拟资本收益预期不一致所产生的虚拟资本的转手交易。它本质上是流动性财富的再分配。
最后来看资本的社会化。财富的资本化使社会既有财富具有了采取流动形式的动力,但从本文上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富资本化的方向是多样的,有实体资本形式也有虚拟资本形式,因此,虚拟经济的发生、发展还要有资本社会化这个条件。资本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公众财富广泛参与资本形成的过程;二是社会公众财富以间接的形式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由此,资本的社会化对于财富的资本化产生了两个关键性的影响:一是资本社会化驱使财富资本化采取虚拟资本的形式;二是由于预期的差异,社会公众广泛的参与意味着广泛的接受,并由此产生资产的流动性。由此,寻租资产、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品在资本化定价运动方式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运动方式-为流动而流动的方式,即投机性定价方式。简言之,财富资本化使社会既有财富具有了流动的动力,而资本的社会化则驱使社会既有财富采取了虚拟的运动形式。
以上本文探讨了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财富意义以及衍生条件,在完成这些工作后,笔者终于可以尝试着对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所谓虚拟经济是指社会财富存量在一定制度条件下,以货币为媒介,以资本化定价方式和投机性定价方式运行的流动性系统,其内在本质是社会既有财富通过虚拟化、社会化、资本化、制度化而获得的流动能力。
二、虚拟经济膨胀与“次贷危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加强,虚拟经济所创造的GDP比重逐步提高,进入21世纪,虚拟经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仔细探究这种趋势的动因,其中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也有特定历史条件的因素。首先,社会财富大量的积累,乃至社会中存在大量过剩的财富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二,虚拟交易的便利性、流动性大规模转移的实现,一方面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技术条件的结果。现代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互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其三,全球化也对虚拟经济的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分工机制有可能以分工的形式进一步扭曲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从而进一步催生某些在全球经济中起到融资市场作用的国家虚拟经济的畸形膨胀。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膨胀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相联系,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同时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虚拟经济的高度膨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那么,虚拟经济膨胀和次贷危机有何关系呢?对此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虚拟经济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意义。
1.经济危机的基本形式与“次贷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首先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不是偶然的,对此,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和运行方式,这和商品和货币息息相关,也正因为如此,《资本论》的开篇从商品货币开始。
首先,在商品经济社会,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而具体劳动要成为抽象劳动,也就是说,商品必须有需求,必须为社会需求所承认,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能够顺利进行,就有赖于货币的媒介作用。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一部分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会产生何种影响?显然,那就是整个社会商品交换进而生产链条的断裂和萎缩-这就是经济危机。从系统运行机制角度看,这是经济危机的第一种基本的形式。
其二,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源于货币的媒介作用的缺陷,或者说是货币的贮藏功能;与此同时,货币的另一个职能则与经济危机的第二种基本形式相联系,那就是货币的支付功能。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绝对角色,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借贷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机制,它通过对既有社会财富的动员、调剂、集中,促进了资本形成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然而,这样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赋予现代经济以前进的动力的同时,也蕴含着危机的种子,那就是信用断裂所带来的信用收缩的危机,它带来的是经济反向的运行机制。
在现实中,购买力的暂时贮藏和信用断裂两种危机的基本形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两者也往往成为彼此的原因。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无论经济危机的初始原因是什么:是消费不足,或是投资不足,抑或是制度分析上的剥削,从经济的系统运行角度来看,现代经济危机其形式都是货币信用的危机。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难理解次贷危机的实质了。显然,次贷危机就是一个信用膨胀进而破裂的危机。
2.虚拟经济膨胀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由信用过度扩张所引起的危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信用膨胀乃至破裂,其关联、耦合了多种因素,如信用膨胀与资源配置的关联与耦合、信用膨胀乃至破裂与流动性的关联与耦合、信用膨胀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等等。当前,很多人将次贷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虚拟经济膨胀乃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那么,虚拟经济膨胀和次贷危机到底具有何种关联呢?让我们来看虚拟经济膨胀对次贷危机形成以及爆发的影响机制。
(1)资源配置机制。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虚拟资本运行所具有的融资功能,即资本形成功能。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虚拟经济对资源配置与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通过其信用功能,通过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经济的资本形成和发展;二是虚拟经济本身依附于一定的实体经济形态,即虚拟经济活动的进行,具有金融服务业的性质,那么虚拟经济本身的膨胀会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具体到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美国经济现实,虚拟经济的高度膨胀,一方面使美国的经济呈现高度的服务业化倾向和产业空洞化趋势,这致使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产业经济的技术创新的吸纳不足);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高度膨胀,通过其信用功能短期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资本形成,形成了资源的过度配置,或者说是错配。
(2)流动性机制。虚拟经济本质上是以虚拟资本为运动形式的流动性系统,因此,高度的易变性是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虚拟经济所实现的流动性的突然改变往往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其机理就在于流动性的撤出导致经济系统中的价格信号崩溃,这包括金融资产,也包括实物资产。价格信号的崩溃,通过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账面危机的爆发,将经济中既有的资源配置以及商品供求长期积累的矛盾暴露出来,最终使经济系统以信用的反方向运作方式实现自身的调整。显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崩盘就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机制,它反映了美国借助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形成的过度信用膨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短期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3)社会分配机制。当然,虚拟经济还具有社会分配功能,这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虚拟资本参与实体资本形成,通过资本利息来实现其作为社会再生产要素的收入,这个收入来源于社会再生产的新创财富;二是通过流动性的改变、资产价格体系的调整所实现的社会既有财富的再分配。虚拟经济的社会分配功能和次贷危机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是从资本市场的实际来看,虚拟经济的膨胀可能更多地扮演促进财富集中的角色。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与次贷危机相联系,一是虚拟经济膨胀促进了信用的扩张;二是虚拟经济流动性的改变是危机爆发的机制。
三、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范式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探讨了虚拟经济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虚拟经济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之所以要做这些工作,就是为“明确虚拟经济的研究意义”做个结合实际案例的铺垫,现在我们就进入到这个主题。
正像本文引言中所说,当前虚拟经济的研究和概念应用,还存在诸多模糊之处,虚拟经济作为一个学科或者研究方向还需要很多工作来做。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中存在诸多的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误读,譬如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将虚拟经济与金融等同起来,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把虚拟经济当作是金融的一个子集。显然,这些观点,在事实上,是在否定虚拟经济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或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的虚拟经济研究者并没有形成对虚拟经济统一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经济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为此,本文在阐述虚拟经济本质的基础上,探讨虚拟经济的研究范式问题。
在笔者理解,所谓范式,就是用以标度某个学科或学科内某个流派的哲学基础以及建构其上的方法论体系的统称。就此而言,讨论虚拟经济研究的范式,我们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即“虚拟经济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虚拟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是什么”?“虚拟经济主要研究内容或方向是什么”?“虚拟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关于虚拟经济的范式哲学以及基础理论。从我们对虚拟经济本质的讨论中,不难看出,虚拟经济研究不同于金融的意义在于,虚拟经济研究,是把虚拟经济看作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经济系统中另一个子系统-实体经济系统相对应,也就是说,虚拟经济研究的存在意义在于探讨经济系统的系统性:从经济系统的整体中,探讨两大子系统的互动关系,并以此判断经济系统整体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功能。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研究的哲学基础在于系统论,其基础的理论研究在于对于经济系统性的探讨。
2.关于虚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或方向。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认为系统论是虚拟经济研究的哲学基础,那在这个基础之上,虚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什么呢?显然,虚拟经济研究存在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其对金融研究的差异化上。而对于金融而言,从某种程度看,其是宏观经济的微观领域,相关研究的对象是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研究的视角着重于效率和风险,其强调的是融资行为;而虚拟经济则把经济体系看作是一个整体,探讨以虚拟资本形式运行的流动性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的互动、影响关系。具体而言,虚拟经济研究主要的内容和方向应该包括: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虚拟经济与资源配置;虚拟经济容量与剧变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机制;虚拟经济与社会分配与再分配;虚拟经济与国际资本流动等等。
3.关于虚拟经济基本的研究方法。虚拟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具体而言,整体研究的方法、结构分析是虚拟经济方法论体系的基础方法,在此基础上,各种现代研究方法和工具都可以相应得到应用。从研究方法上看,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制度分析都可以在虚拟经济研究中得到应用,而数理工具、计量统计工具也会有其用武之地。
总之,具备了自身独特研究范式的虚拟经济研究,才具有自身存在的意义,而当前经济生活中,次贷危机的发生也为我们展示了相关研究的现实价值,因此,推进虚拟经济研究的范式化进程,无疑是矢志于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刘骏民,1998:《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
成思危,2005:《虚拟经济探微》,《管理评论》第1期。
谢永添,2003:《关于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科学》第6期。
白钦先俞钟华,2007:《对虚拟经济内涵的再探讨》,《西南金融》第11期。
张俊山,2007:《论虚拟经济中虚假价值的形成及运动规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刘骏民,2003:《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南开学报》第2期。
刘骏民,2004:《虚拟经济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东南学术》第1期。
刘骏民,2008:《财富与风险,人们到底在积累什么》,《开放导报》第3期。
刘骏民,2008:《虚拟经济的经济学》,《开放导报》第6期。
李杨,2003:《虚拟经济四题》,《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二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论文选》,南开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建青)
Tags:虚拟经济的研究范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