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1.货币投放过度、流动性过剩。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所有通胀都是货币现象”的论断,包括凯恩斯学派在内的多数经济学家也都认为财政政策和供给因素都会独自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实质上是一种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的超额需求现象。(1)从广义货币投放总量来看,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货币超经济发行现象。从货币供给增速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过快,远高于经济均衡增长率。(2)从货币投放的结构来看,我国货币投放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3)金融危机后,信贷财政化现象突出,“海量”信贷通过财政渠道,投放到短期内没有产出和效益的“铁、公、基”等项目上,而产业部门得到的信贷支持较少,造成社会总供给减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商业银行信贷也大多投放到国有大型企业,而少有惠及“三农”经济及民营中小企业,使得相关产业、行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而这些企业资金运用效率高,且所从事的领域和行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三农”及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张,从而对生活品的有效供给形成制约。与此相对应,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而在“低利率”宽松的信贷环境下,部分国有企业甚至冒巨大风险拿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或房市等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操作,助推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实际货币供应量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规模总量,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直接对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产生推动。
2.我国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受外部输入因素影响显著。近些年,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提高。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铁矿石的进口在世界排名也是第一。原油进口依存度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80%的大豆需求量依赖于进口。虽然对外依存度过高,但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国际市场价格,受外部输入因素影响显著。因此,国际市场价格输入性的传导作用成为近些年我国国内物价波动的重要推手。在美元仍不断贬值,部分国家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带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基础性商品价格节节攀升。显而易见,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正带来我国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提升,通胀压力与日俱增。
3.分配制度不合理,贫富差距悬殊,造成需求结构呈现畸形。长期以来,分配制度不合理,分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致使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差距扩大以及脑体倒挂等情况。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而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10%最富裕的人拥有社会总财富的45%,10%最贫穷的人只拥有社会总财富的1.4%。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使得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丧失;另一方面,富余资金必将流向资本市场,造成股票市场市盈率严重偏离正常水平,资本市场价格泡沫不断扩大,并形成收入房价比(1∶15)离谱、房屋租售比离奇、商住倒挂、需求变异等“怪象”发生。因此,分配制度不合理,成为导致我国物价水平高频波动的一个日益严峻的影响因素。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
上述分析表明,在现阶段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的加剧和货币超经济发行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有效需求增长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所引起的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也对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动可通过不同的路径对通货膨胀施加影响,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呈现周期性的变动。
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我国经济受到外部需求的冲击时,中国人民银行会相应调整货币供应量对国内需求进行调节,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外部需求出现扩张,通过外汇占款的增加,人民银行被迫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会出现快速增长;若当外部需求因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萎缩时,人民银行需要通过扩张货币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若本国投资需求增加带动国内有效需求增加时,会导致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增强,人民银行则必须执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和执行过程存在时滞,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导致中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存在着过度扩张或紧缩的倾向,直接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2.流动性过剩会导致国内富余资金对资本品的追逐,造成对价格的冲击,同时,严重影响到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效果。我国银行系统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向来比较突出,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条件下,这一问题被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回落所掩盖,当国内外需求逐步恢复保持比较平稳增长时,流动性过剩将会导致国内富余资金对资本品的追逐,并持续拉高资产价格,在上游生产价格指数上涨的带动下,最终会引致消费价格出现上涨。在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比较严重时,人民银行一般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使用央行票据对冲过多流动性,但由于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近些年来不断开展银信合作业务,通过向信托公司发放信托贷款,既提升了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又能使信贷资产由表内转移至表外,压缩了资产负债表的贷款规模,规避了各项监管指标,同时,还能增加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而这些存款并不需要向人民银行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控制范围,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效力,造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和观察到的信贷规模要小于实际数额,造成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大幅降低。并且,由于银信合作业务的增加并没有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统计造成影响,而使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发生改变,导致传统方法所衡量的货币流动性比例减小,使得人民银行对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程度估计偏低,所执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因力度过小而难以抑制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进一步增强。
3.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一般价格水平产生的推动作用也日渐显著。当国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出现升值或升值预期不断增强时,引致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我国,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的格局,造成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国内货币投放的持续扩张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不断增强,进而通过投资的扩张而带动国内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国内物价水平出现快速上升。此外,在2007年以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的剧烈波动。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带有成本推动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的快速上浮会导致我国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出现快速上升,直接带动国内生产价格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快速升高。各种因素通过不同的路径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
可见,我国通货膨胀周期性变动,既存在需求拉动诱因,又存在成本推动的特征。但货币超经济发行和银行体系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始终是推动物价上升的主要因素,若中国人民银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货币供应的过度扩张,并彻底清除银行体系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就能在源头上阻止通货膨胀的抬头,有效降低宏观经济在冷热之间做出剧烈波动的可能性。
作者:余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自《经济学动态》(京),2010.11
原文约13000字
原题《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
Tags: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