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却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经济要素的价值定义为虚拟价值,并认为虚拟价值的形成与实现都基于劳动价值,其类型主要分为非劳动型、无载体型、产权分离型三种;同时提出以股票、证券(以及房地产证券化产品)等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通过较强的未来性和变动性反映其虚拟性,以自然资源(以及古董、地产等)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用较强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体现其虚拟性,以网络信息产品的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以较强的复制性、规模性和共享性表现其虚拟性,为此,其计量模型也有所不同。虚拟价值理论的提出对于人类有效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为科学解释现代经济危机和有效防范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经济危机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关键词:虚拟价值 理论分析 现代性分析
作者简介:马艳/李韵,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价值理论在社会经济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之一,是只能说明劳动价值以内的一些价值现象,无法解释劳动价值以外的一些价值问题,诸如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网络技术产品、古董等的价值溢出,金融产品和房地产产品的价值创造,以及机器人产品的价值来源等问题。
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价值以外的经济要素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强,因此,如果我们仍然将它们排斥在价值范围之外,忽略它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将无法很好地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关涉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也无法很好地预防金融危机这样的全球性经济灾难,从而也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现实经济情况的变化扩展其经典价值范畴,从而为科学地解释和有效地分析现实经济的新问题和新变化提供基本理论根据。
一、虚拟价值范畴提出的背景条件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整个宏大体系的前提,也是马克思经济学其他理论的出发点。这一理论是基于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而建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那个时期生产性劳动价值产品非常广泛,占全社会商品的比重很大,非生产性劳动价值产品范围很小,占全社会商品的比重很小,为此,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并曾描述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②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劳动价值范围以内的商品生产、流通、交换与分配等问题,并认为人类抽象的物质生产性的、社会必要活劳动创造的商品才有价值,其他商品都没有价值。虽然他也分析了土地、古董、股票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③且指出了它们的“价格表现是虚幻的”,④但是,这些分析毕竟是派生性的分析,他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劳动价值范围以内的事情。
自马克思以后,非生产性劳动产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也越来越强。表现为:
(1)虚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提升。狭义的虚拟经济主要包含着部分金融经济、部分网络经济、部分房地产经济等非生产性劳动支持的那部分经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等虚拟资本的总市值都在快速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球GDP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项目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因特网开始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们交往的主要技术支撑。根据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发布的统计报告,2008年12月全球网民总量已突破10亿大关。2007年,国际互联网用户世界平均为227.01人/每千人,高收入国家为635.30人/每千人。2007年,美国网络信息技术资本投入已占总资本的12%,进入21世纪则一直保持着近3%的增长率。随着虚拟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也给各国的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从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到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从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灭,乃至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都与虚拟经济的金融产品、网络产品、房地产产品的非正常发展密切相关。
(2)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困扰全人类的世界难题。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显示,过去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④另据《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人与生态系统,正遭破损的生命之网》显示,全球70%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地力枯竭,50%的湿地已在20世纪丧失,2/3的渔业资源已濒临或超过持续生产的极限;地球上1/3的人们面临缺水,其中13亿人没有健康的饮用水;世界上10%—15%的物种将在今后30年灭绝;80%的森林正遭受砍伐。⑤而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的意见: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74℃,过去50年的升温速度几乎是过去100年升温速度的2倍,由此造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消失、物种的加速灭绝、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海洋环境恶化,以及由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垃圾成灾等问题。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为此“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同。2008年联合国甚至把“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第35个环境日的主题。
(3)第三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并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产业结构主要还是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很小。自20世纪60年代初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服务业。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正在逐步缩小,有的仅为1%—3%。进入21世纪,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全球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转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当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43%的平均水平;在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⑥
在这样的现实经济条件下,我们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之内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并对由于这些要素的作用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房地产危机、网络危机、能源危机等这样全球性的大灾难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对这些问题探讨的一个重要基础则是在现时代如何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相关范畴。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释与分析现实经济现象,更好地揭示现实经济运动规律。
二、虚拟价值范畴的引出与界定
在马克思的价值概念里有两个要素: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物质载体。其劳动是指人类抽象的生产性活劳动,其物质载体是指生产性活劳动所创造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而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非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没有价值,只有交换价值。
为了扩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范畴,我们试图将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定义为劳动价值,将马克思的非生产性的或非劳动产品的价值定义为虚拟价值。
虚拟价值的提法并没有违背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非劳动产品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有分析。马克思提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⑦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虚拟价值的概念,但是,他提到“虚幻的价格形式”的概念。我们认为,按照马克思这个逻辑,虚拟价值的概念也成立,因为虚拟价格形式的基础完全可以是虚拟价值。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后面关于虚拟资本与土地价格的确定之论述中都可以证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用很多篇幅论述了虚拟资本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只有在再生产过程中依靠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增值。但是在生息资本出现以后则“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⑧而“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⑨为此,马克思认为,这些能够带来一定收入的所有权证书,诸如以股票形式存在的资本,只能说是一个幻想的、虚拟的资本。他指出:“作为纸制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⑩显然,在这里马克思首先是将虚拟资本作为一种虚拟的价值来对待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个想象的财富,按照它的原来具有一定的名义价值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表现来说,也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扩大起来。”(11)所以,在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马克思先是从地租着手对土地进行分析的。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12)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仅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价格。原始土地本身是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在商品关系普遍化的情况下,一切都商品化了,土地也可以进行买卖,此时土地却具有了价格。马克思认为,这种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土地本身没有价值,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马克思说:“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计算的。”(13)这就是说,土地价格是以已经存在的地租为前提,按利息率推算出的一个价格。具体来看,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的价值:如果把它存入银行,每年的利息收入相当于这块土地地租的收入。
从马克思关于土地价格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如果将土地未来可获得的地租视作预期的收益,那么土地价格的确定与虚拟资本的定价方式是完全一样的,也是一种预期收入的资本化。因此可以说,在基于土地所有权之上对土地进行买卖而形成的土地价格体现出了虚拟的特征。由于土地采取了这种未来收益折现的定价方式,折现后的价格就代表了等同的虚拟资本数量,而这一虚拟资本数量却是代表了没有价值的自然物——土地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显然就是虚拟价值。
根据以上马克思关于虚拟价值的间接论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对于任何一种没有价值的客观对象,在一定商品经济关系下,人们可以赋予它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不是真实的价值,而是虚拟的价值。由此类推,有些产品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却具有价格,而这种价格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只不过这种虚拟价值是人们后来赋予它的。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十九章还直接提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概念,这也是我们提出虚拟价值的直接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指出:“关于级差地租,一般应当指出: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14)马克思认为,在农业中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存在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资本不能自由转移,这样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不是由中等的生产条件决定,而是由劣等的生产条件决定。由此决定了农产品的社会价值总和大于其个别价值总和,从而形成“虚假的社会价值”。
可见,虚拟价值的经济范畴符合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逻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所谓的虚拟价值则是用劳动价值不能解释的,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却具有一定交换价值或价格的产品价值,由于这个价值不是劳动价值,故此沿用马克思“虚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虚拟价值。
三、虚拟价值的形成与类型
虚拟价值的产生并没有完全脱离劳动价值,而是比照劳动价值而形成的,否则虚拟价值和劳动价值就没有可通约性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两者也就不可能进行交换了。
虚拟价值的形成过程可以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开始,例如,2把斧子与1只绵羊交换,其等式为:
1只绵羊=2把斧子
在这个交换价值形式中,由于两者都是劳动产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因此,1只绵羊的价值就通过2把斧子表现出来了,或者说1只绵羊的价值就是2把斧子。
现在将等式的左边换成非劳动产品(1棵柳树),则等式为:
1棵柳树=2把斧子
由于柳树是自然物,没有劳动价值,其价值只能是虚拟价值,即1棵树的虚拟价值相当于2把斧子,可见,1棵树的虚拟价值就是比照劳动价值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虚拟价值的等价物仍然是劳动价值。这就是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虚拟价值能够和劳动价值相交换、相通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虚拟价值就不可能进入商品经济社会里。为了将虚拟价值形式和劳动价值形式区别开来,我们在虚拟价值形式中加入一个比照符号,这样,简单的虚拟价值形式为:
在现实社会中使虚拟价值成立的基本要素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产品也分为三种类型:
(1)非劳动衍生的虚拟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不仅一定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而且必须是劳动产品。虚拟价值所考察的价值有些是以物质为载体,但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不属于劳动价值范畴,其虚拟性是非劳动所衍生出来的。这类产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比如土地、森林、矿产、河流等自然物质;和自然资源相关的产品,如农产品、一部分工业品和房地产产品中的部分价值;具有不可再生性或独一无二性的产品,如古董、不同区位的房地产产品、机器人产品(比如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中完全是自动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包含部分劳动价值的内容,但是由于很少,故可以忽略不计,其虚拟价值主要是个别劳动创造的价值低于实际的社会价值而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或者直接加价,其价值决定不是由生产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2)无载体衍生的虚拟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是指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附载在有形的物质产品上的价值,而虚拟价值所考察的价值有些则是非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附载在无形产品上的价值,这类产品主要包括:第三产业中的劳务产品;品牌、信息、网络技术产品等。由于这些产品不仅本身就不是“劳动产品”,而且其载体也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因此,其虚拟性就具有两重性,即多了一重在视觉上的虚拟性。
(3)产权分离衍生的虚拟性。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后作为所有权的法律凭证的价值是虚拟的。这类产品主要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金融产品,一种是房地产产品。金融产品主要以股票、证券为最典型形式,其价值的虚拟性表现为:股票、证券本身没有劳动价值内涵,其收益是根据在未来获得的预期收益计算得出的,价值也是虚拟的,(15)其交易收益由于没有任何预期收益作支撑,就更是虚拟的。房地产产品和房地产证券化产品的虚拟性表现为:首先,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得土地与股票相类似,地租是其所有权凭证的收益,其虚拟性毋需赘述;其次,是房地产的租赁行为,其所有权的收益同地租相似;再次,房地产证券化产品同股票等证券产品一样。
四、虚拟价值的特性与计量模型
由于以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的类型不同,特性也不同,因此计量也将不同。
(1)以股票、证券(以及房地产证券化产品)等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通过较强的未来性和变动性反映其虚拟性。以股票、证券为例,其虚拟价值的决定并不是比照现期的价值,而是比照其未来的价值,即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发行股票的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期而不是企业现在的盈利情况,这样,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股票未来的收益价值预期越高,其虚拟价值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由于人们对未来价值的预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波动性较强,因此,股票和证券的虚拟价值也就会随着人们的心理预期的波动而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为此,股票等证券类产品的虚拟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3)以网络技术产品的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以较强的复制性、规模性和共享性表现其虚拟性。复制性主要是指对原创产品的复制,规模性是指网络经济的规模效应,共享性是指对信息资源的共同占有与使用。
依托网络技术而生产的产品由于其较强的复制性、规模型和共享性使其产品价值会远远高于成本,形成一种溢出价值,这类价值由于与活劳动甚至死劳动(投入)都没有关系,因此其虚拟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虚拟价值实际是一种理论价值。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虚拟价值是要通过虚拟价格表现出来的。然而,当产品的虚拟价格作为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之后,其虚拟价格与虚拟价值之间就会有诸多的不一致性。这是因为,虚拟价值与价格之间会有若干环节要素在发生作用,使之发生种种背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将虚拟价格和虚拟价值区别开来。
五、虚拟价值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虚拟价值理论范畴对于人类有效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时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尚未构成威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资源、生态、环境的供给还相对充裕;二是由于人类生产主要还着重在人类基本生存资料的生产上;三是人类社会对环境容量和生态的干扰没有超出其突变的阈值。因此,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还没有完全将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价值范畴。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上世纪60年代末,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所关注一个大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1997年12月的《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也都表明人类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关注度在不断地提升。但是,这些关注与分析都需要理论予以支撑,这就要求理论经济学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随着这样一个实践路径不断地从传统经济学走向现代经济学,也试图将生态环境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完成其理论体系由传统向可持续经济学转变的任务。其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资源、生态、环境如何合理使用与优化配置,以及对损害的补偿等理论依据和量的划定标准。当我们将资源、生态、环境部分内容纳入到价值范畴,并且按照虚拟价值理论来计算和测量资源、生态与环境的部分价值,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一是可以为资源、生态和环境的交易提供价值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源、生态和环境市场,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这些经济要素;二是能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条件的损害提供估价的理论依据,如排污权的转让、低碳经济等气候问题的国际合作就都有了理论根据;三是可以将这些经济要素纳入再生产的循环体系中,这不仅能够使经济平衡发展理论更加具有现实性,而且也可以解决经典马克思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与GDP的沟通问题。
其次,虚拟价值理论范畴会为解释经济危机开辟一个新的思路,也会为有效防范危机的对策与建议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由于金融产品、房地产产品本身的虚拟性,人们往往很难确定实际发生的价格是否脱离了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一般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但是主观的经验判断往往会出错,从而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往往是酿成现代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因此,人们一般会根据虚拟经济变化的状态来判断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规模以及形式。但是,自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一直在遭受着经济危机的袭击,而无法对它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预警。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一个科学的关于虚拟经济的价值基础理论来有效地指导人们去确定经济危机发生的临界点。金融产品和房地产的虚拟价值一般是能够反映实体经济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尤其是有劳动价值支持的那部分虚拟价值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是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旦实际表现出来的虚拟价值脱离了劳动价值的支持,就会形成所谓的泡沫,而泡沫一旦破灭就将酿成经济危机,所以从理论上讲不能将金融产品和房地产产品统统视为经济泡沫,只有那些没有劳动价值支撑的部分才是经济泡沫。可见,虚拟价值理论研究对于寻求经济危机的临界点,从而比较准确地判断虚拟经济的运行状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网络经济产品的虚拟价值理论的提出对于解释网络经济发展轨迹和防范由网络经济引发的经济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经济作为虚拟经济的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泡沫,本世纪初美国网络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网络产品的高复制性、高规模性和共享性所溢出的虚拟价值机理可以为我们很好地把握网络虚拟价值增长的合理区域提供理论基础。网络产品的虚拟价值形成需要网络经济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在这个点上才会引发网络产品虚拟价值的高溢出。网络经济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网络经济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并且以网络基础建设及网络基础应用为主,即以硬件发展为重点,网络价值的溢出性不够显著,表现为网络经济总体规模扩张速度较慢,虚拟价值量不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显著,即著名的“索洛悖论”;第二个阶段,网络经济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发展重心转移到网络中介服务与网络电子商务上,即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为重点,网络技术达到临界点,这时就会引发网络经济产品的高复制性、高规模性和共享性,从而溢出了网络的虚拟价值,并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其虚拟价值也不断地递增。为此,我们在把握网络经济发展规模时,在第一阶段要积极推进网络技术的利用和网络规模的扩大,从而促使网络经济产品的虚拟价值的形成与增长;在第二阶段则要有效地控制网络经济产品虚拟价值的过度扩张,将其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所以,对网络虚拟价值的分析有助于澄清网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明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对网络虚拟价值的度量有助于对网络经济规模进行测度,有助于我们解释网络经济危机的产生以及为有效预防网络经济危机提供理论根据。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②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3、123页。
④《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发布》,《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第11版。
⑤《世界资源报告为地球健康亮出黄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⑥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 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3页。
⑧⑨⑩(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6、529、540—541、540页。
(12)(13)(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698、703、774—775页。
(15)李翀曾把这种根据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计算得到的价值称为虚拟价值。参见李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金融资产的虚拟价值》,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