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那么金融能否在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作用,金融又是通过何种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认为,在产业结构升级任务十分繁重的中国现阶段,从理论上厘清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对增强金融部门支持产业转型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对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探讨。
一、金融的信用催化机制
一是有效促进了储蓄的形成。在信用和金融机制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信用,金融工具单一,储蓄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的直接储蓄,储蓄水平和效率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盈余单位可选择多种储蓄形式、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实现最理想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组合。由此既大大便利了储蓄的形成,又能使之具有更好的保值增殖性,从而增强盈余主体的储蓄愿望,进而发掘更多的储蓄来源,甚至一些零星的、暂时闲置的资金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储蓄的形成。
二是能够有效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储蓄仅仅是资金形成的价值准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才是资金形成的关键。资金形成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要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货币、信用与金融中介的发展,一步步推动着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完善,特别是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有利于协调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结构差异,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顺利实现。在金融发展较好的情况下,金融中介机构全面介入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不仅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不断加强,而且各种非货币金融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空前活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健全的金融调控机制,将促进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储蓄投资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提高这一转化的效率。
三是存在信用放大效应。以麦克鲁德(D.H.Macleod)、熊彼特(J.A.schum Peter)、韩(A.Hahn)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说认为,信用的作用不仅在于媒介和转移现有资本,它还能通过各种金融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多的资本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通过金融中介集中吸收储蓄并集中转化为投资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中介机构可根据其所持有的某类资产通货、活期存款或其他初级证券、甚至有形资产、创造出成倍的特定负债,从而不仅可实现信用媒介功能,还创造了信用。
二、商业性金融的资金引导机制
有效的投资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将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能够促使低效、衰退的产业及时退出,从而给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腾挪出更多的开发资金。否则单靠大量投资堆积产生的经济增长将是高成本、低质量、低效益的。金融的发展,将产生一个较为有效的资金导向机制。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通过横向比较优势对比和纵向利益增长对比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并据此作出选择,将资金导向那些预期收益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部门或企业。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如下两类资金导向机制:
一是金融机构的资金导向机制。在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构架中,商业性金融机构无论从哪一角度看,都处于最重要的和最基础性的地位。其经济原则和行为方式与市场经济原则紧密联系,从而体现出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追求利润是其最终经营目标。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比较利益原则,从而发挥金融的资金导向和甄别功能。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也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对使用资金的服务贸易企业实行经济控制和监督,促进信息沟通,减少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提高投资收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资金配置中,银行类金融机构起主体作用,因此上述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资金引导机制在成熟行业的投资方面更具优势,原因是人们对这些行业应该如何管理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银行的投资决策代理机制也会运作良好。银行在与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的多次交往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相对于新兴的产业而言,银行获得信息的成本小得多,并且承担的风险也小得多,银行作为投资代理人的活动也比较容易获得个体投资人的信任。
然而,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有效地实现资金导向功能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实现资金的商品化和资金价格的市场化。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而重要的资源要素,要达到有效配置,必须遵循有偿使用、平等交易、效益优先的原则。如果资金价格被人为扭曲,或者缺少一个统一的资金竞争流动的市场基础,比如资金的配置机制已被一套行政程序所替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回报与资金成本是割裂的,不论是资金使用单位还是资金提供者,都不会重视资金的成本与效益,由此很容易导致资金的低效使用和错误投放,同时还会伴生腐败。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资金导向机制,必须首先打破资金供给制,创造一个统一、公平的资金市场。其次,必须实行金融机构的企业化。只有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化,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按照第三方意志(比如官方)来配置资源。才存在独立地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和抉择的动力,从而有效实现其对资金流向的引导和干预。金融机构企业化,拥有独立产权利益和自主经营决策权是实现金融机构资金导向的另一基础性条件。
二是金融市场资金导向机制。它主要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手段来实现对资金的优化配置。由于能够依托其发达的信息系统迅速获得有关新兴产业的信息,因此相对于银行类金融结构而言,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扶持下,这些国家的新兴产业导入和成长较快,部分还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
同样,金融市场要发挥资金导向作用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良好的制度来保证市场没有分割,有效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来保证信息的有效对称,有效的经理人行为约束与监督机制来保证委托代理的有效。如果上述条件不具备,就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乃至无效,造成资源浪费。
三、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缺机制
经济学理论表明,市场机制有其作用的边界,即使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也不会实现。比如由于经济的外部性、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存在,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这种市场失灵同样体现在商业性金融对资金的配置上。通常,在市场利益机制的趋动下,可能出现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或局部利益,而产生不利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的资金配置格局,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一些投入大、回报期长、回报率低的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或风险大、成本高的科研开发及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开发项目等等,都难以吸收到足够资金。虽然这从纯经济的、短期的或微观局部的角度看是合理有效的,但从社会合理性、总体宏观效益和长期发展前景看,却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缺乏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政策上对资金供给结构进行适当的干预指导,弥补市场的不足。一方面,政府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采用信贷选择政策、由中央银行根据产业政策进行信贷配给或行政指导,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从而达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的行业进行投资和贷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但政策性金融要充分发挥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矫正补充作用,仍然需要满足以下前提条件:首先,要求政府能够准确地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而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适合本地区的产业。但实际情况是,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政府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其次,政策性金融要发挥作用,必须要保证政府站在社会的立场上。一旦与政府有复杂关系的国有企业存在,就很难保证政策性金融方向的准确性。所以,不恰当的政策性金融还有可能破坏了金融的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
四、金融的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机制
适当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化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规模收益和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水平的提高。而有效的金融体系有助于提升市场的产业组织结构。
首先,金融有助于促进企业集团的形成,形成规模化经营。企业集团是产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各国经验表明,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的,并以金融资本的控制为特征。前述分析表明,金融的发展、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仅有信用媒介的作用,还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发达的信用和金融体系,能够促进资本的转移和集中,进而促进企业集团的形成:一方面,企业有可能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贷款等方式,控制和动用超出自身上百倍的资本,从而在规模与技术水平上加速资本的积聚,为进一步实现资本集中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发达的信用可以为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以及大资本之间的集中提供有力的杠杆,甚至可以帮助小企业兼并收购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企业。
其次,资金提供了联系的纽带,有利于加强企业集团内部的联系。资金的利益,是以一定的价值预付谋取最大的价值增殖利益,是商品经济中最根本的利益。因此,资金纽带也是企业之间最有效、最稳固的联系纽带。而企业集团的形成与正常运作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这种资金往来可能是经营环节产生的、也可能是投资环节产生的,总之,这种千丝万缕的资金链条形成了企业集团稳定发展的基础。要澄清的一个观念是,企业的集团化并不等于垄断,不等于不存在竞争,适度的集中在更大程度上不是削弱了竞争而是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因为这种竞争体现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的范围也更为广阔,延伸到整个世界市场和各个行业领域。
五、金融的促进技术进步机制
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核心的动力。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926)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后,又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中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创新对产业“创造性破坏”的作用。他认为竞争的本质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的竞争。我国学者傅家骥(1998)在他的《技术创新学》中认为,在影响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主要因素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因素,并断言:“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业结构的演变;没有产业结构的演变就没有经济的持久增长。”而金融正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间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
一般说来,技术进步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但因其自身高风险特点却又常常面临融资困难。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表明,科技型小企业在创设初期,面临技术上和商业上的双重不确定性,据欧洲投资银行推测,失败率通常在70%以上,如此高的失败率显然是银行和大型财务公司不能接受的。即使在主导技术成型,企业将付诸实施之后,由于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都还不稳定,仍然存在30%左右的失败率。由此可见,一项新技术从创意到规模化生产,充满风险。另据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对投资项目进行的统计,其中50%完全失败,40%微利或不盈不亏,仅10%能大获成功。但同时,技术进步的成功也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据1980年美国中小工商企业联合会的调查,该组织中的风险企业与中小企业总体相比,销售率高10倍、资产增长率高11倍、纳税率高6倍,可见,科技型投资项目总体上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这种特征也决定了需要有特别的机制为技术进步配置资金。风险投资应运而生,它从10%的成功项目中所得的巨额收益足以弥补在50%失败项目上的亏损,从而总体上实现盈利甚至超额利润。因此这种制度创新能较好地适应技术进步投融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待点,从而有效地把资金引向素质较好、技术可行性与市场前景均较有利的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种制度设计对独立创业、不能依靠从已有企业或集团内部取得资金的企业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Morck,R.&M、Nakamura(1999),“Banks and corporate controlin Japan”,Journal of Finance,54:319-340
[2]Weinstein,D、&Y、Yafeh(1998),“On the cost ofa bankcentered financial system”,Journal of Finance,53:635-672
[3]Allen,F.&D.Gale(1999),“Diversity of opinion and newtechnologies”,Journal of Finical Intermediation,8:68-89.
[4]La Porta,R.,F.Lopez-de-Silanes&A.Shleifer(2002),“Governmentownership of banks”,Journal of Finance,57:265-301.
[5]Gerschenkron,A.(1962),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张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机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陈宝明: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1
[8]陈志楣,杨德勇: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王琳:中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灰色关联分析[J],软科学,2008.11
(作者单位: 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