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农村经济》2012年第3期 赵卫红 刘… 参加讨论

摘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限制,本文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村庄的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应用probit模型分析其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然而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受家庭分工、外出就业成本及劳动力市场性别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率低且非农就业形态较差,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和转移对策成为研究的焦点。
    苏群、刘华认为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侯俊香、牛习昌认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受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传统观念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候茂章认为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女性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水平低;②女性非农转移就业的成本高;③社会传统因素、农村女性自身的依附性;④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等。侯俊香、牛习昌认为应从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就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引导工作等方面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曾小瑛提出要从优化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市场环境、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加强转移就业指导、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就业。综合国内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研究滞留在现象和经验的解释层面,通过定性分析给出对策建议。
    本研究将以河北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二元probit回归模型,一是应用调研的全部农村已婚女性样本进行研究,探讨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利用其中已经转移的样本,分析选择不同转移途径的影响因素及各自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应用STATA10.0统计软件进行运算,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二、调研设计与样本基本统计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于2010年8月对河北省保定市8个村庄123个样本的调查数据。调研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依据保定市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将保定市的村庄分为三类(乡镇企业发展村庄、传统农业村庄和山区村庄),然后按这三种类型村庄的相对比例进行抽样,共抽取了8个村庄,它们是属于乡镇企业发展村庄的满城县大栅营村、安新县芦庄村、安新县杨桥村;属于传统农业村庄的高阳县板桥村、清苑县蔡桥村;属于山区村庄的满城县西裕村、满城县南裕村、满城县的神星村。本调研设计问卷,以访谈的形式收集信息,实际调查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23份,主要询问了农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家庭非农就业的基本信息、家庭就业意愿的有关信息等。样本的统计特征描述见表1。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水平;而且普遍缺乏技能,77.2%调查样本缺乏就业技能。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区已婚女性本地就业者居多,比如高阳县的板桥村、安新县的芦庄村,这些地区毛纺、纺织企业集中,对女性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较多;有些地区已婚女性(35岁以下)外出就业较多,比如清苑县蔡桥村.这个村庄女性出国务工(主要是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现象普遍;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村庄已婚女性主要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比如满城县大栅营村,这个村庄以造纸业发达,吸纳了本地大多数的女性劳动力;经济较弱的山区半山区,乡镇4-业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外出就业,但由于外出成本较高,部分女性只能放弃外出选择务农。由此可见,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及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对于农村女性转移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河北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涉及农村已婚女性就业或不就业(模型一)、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模型二)两种情况,故选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模型一的被解释变量用虚拟变量表示,非农就业=1,继续务农=0。模型二的被解释变量用虚拟变量表示,本地非农就业=1,外出就业=0。表2是变量解释说明。
    

本研究利用STATA10.0软件,对模型进行计量处理。具体的结果见表3。模型-Pseudo R2为0.2951,模型二Pseudo R2为0.4680,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和效果尚可。
    

1.模型一测算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1)年龄(age)的系数为负,表明年龄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为负。年龄越大,非农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越低,非农就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要兼顾家务、承担抚养和赡养的义务,更倾向于留守家庭。另外,年龄偏大的已婚女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缺少一定的技能,这也使得她们丧失很多非农就业机会。
    (2)文化程度(edu)的系数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是否拥有技能(skill)的系数为负,并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文化程度和是否拥有技能对农村已婚女性就业的影响很大。文化程度越高,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文化程度每上升一个区间,其非农就业的机会就增加28.27%;拥有技能(skill)的已婚女性比缺少技能的己婚女性非农就业的可能性高18.29%。所以教育是影响己婚女性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越高,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就越强,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多;而拥有一定的技能也使得劳动力有更大的主动性与可能性转移至非农就业领域。
    (3)配偶就业状况(bus)的系数为正,配偶的就业收入(wage)系数为负。一方面如果配偶从事非农就业,拥有一定的非农就业经验和就业信息,女性参与非农就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降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加大;另外一方面配偶非农就业收入越高,女性的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就越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两者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
    (4)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子女(children),家庭中有需要照顾的孩子的已婚女性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比家中无需要照顾的孩子的低4.08%,这表明已婚女性在从事非农就业与照顾子女之间选择时,通常遵从传统的家庭分工。
    (5)乡镇企业的发展(eco)的系数为正,并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表明当地乡镇企业发展越好,对农村已婚女性的吸纳程度越高,农村已婚女性的就业可能性越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上升一个区间,农村已婚女性的就业机会就增加15.76%。说明乡镇企业发展是解决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对农村己婚女性劳动力而言,其转移就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计量结果分析,具备下列特征者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更大:较年轻、文化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技能、家庭中没有需要照顾的孩子、本地农村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等。
    2.模型二测算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倾向的影响因素
    (1)年龄(age)对已婚女性转移途径选择的影响为正,并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根据边际影响来判断,年龄每上升一个区间,其在本地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就增加1.24%。农村己婚女性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通常考虑到“家庭效用的最大化”,既要通过一定的非农就业途径增加家庭收入,又要兼顾家庭,所以她们的最优选择是本地就业。
    (2)文化程度(edu)对已婚女性转移途径选择的影响为负。技能(edu)对已婚女性转移途径选择的影响为正。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已婚女性通常选择在外出就业,这与调查获得的实际情况一致,文化程度较高者就业的意愿越强烈,当家庭牵绊比较少时,外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拥有一定技能的已婚女性会更多考虑外出就业,相对于本地就业,一方面外出就业的选择机会多,另外一方面外出就业的收人较高。
    (3)配偶的就业状况(hus)和配偶的收入(wage)对已婚女性转移途径的影响是负,表明由于孩子和老人的牵绊,已婚女性在配偶外出就业或者就业收入比较高,本地就业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承担抚养及赡养义务。
    (4)家庭中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孩子(children)对已婚女性转移途径选择的影响为负。这表明家中有需要照顾的孩子的已婚女性选择外出就业的可能性大于本地非农就业。导致该结论的原因可能是: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孩子一种解释是生活上需要照顾,通常是孩子年龄较小,这种情况已婚女性会选择本地就业;一种解释是经济上需要照顾,通常是孩子在读大学或者是孩子年龄接近婚育年龄,经济压力大,这种情况会选择以外出就业的形式获取更多的收入。
    (5)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已婚女性转移途径的影响均为正,并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表明,乡镇企业发展越好,吸纳已婚女性的能力越强,已婚女性本地就业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在已经转移的已婚女性中,选择本地就业者通常具备如下特征:相对年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无技能、本地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等。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农村已婚女性由于年龄、文化程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其转移行为也有所差异。年龄的增长降低了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可能性,在外出就业上影响更大。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其转移方式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越高,外出就业的需求与意愿就越强烈,外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拥有一定的技能也使得已婚女性劳动力有更大的主动性与可能性实现转移。配偶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转移行为,但影响并不显著。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的存在,农村已婚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能实现“双赢”的就业途径,既照顾家庭又从事非农就业以增加家庭收入。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已婚女性就业外出就业较少,而一些传统农业村庄非农产业部门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已婚女性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外出就业,考虑到外出的成本,更多的已婚女性选择留守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或处理家务。
    综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已婚女性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就业的根本途径之一。要从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人手,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农村已婚女性的教育应具有针对性,以实用的劳动技能培训为主;同时加强观念和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提高农村已婚女性的就业意识,使其成为自尊、自立、自主、自强、开拓进取的新女性,真正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2.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本地就业
    由于农村已婚女性承担着照顾家庭的义务,所以农村已婚女性更多倾向于本地非农就业,所以乡镇企业提供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岗位更容易被农村已婚女性接受。一些农村已婚女性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为农村女性就地转移提供更多机会。此外,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吸收农村中的已婚女性劳动力。
    3.创造有利于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环境,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
    配偶从事非农就业有助于农村已婚女性转移就业,特别是外出就业,但如果家中有孩子的牵绊,女性通常会放弃外出就业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的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她们只能选择承担家务劳动。创造有利于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进行扶持。各级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信息服务、组织引导和维权保护,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消除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制度障碍,确保其就业、受教育、医疗以及相关方面的平等待遇,提高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注释:
    ①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河北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编号:2011040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卫红,讲师,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刘秀娟,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刘冬蕾,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春华


    

Tags: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