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赵利 张红… 参加讨论

摘要: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量与就业结构两方面。从就业量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与就业破坏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行业间兴衰交替。另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高低技能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技术进步,劳动就业,就业量,就业结构

一、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已成为国家“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战略。而就业问题仍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国际劳工组织于2012年1月23日在日内瓦发布了年度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报告认为,世界面临着今后十年创造6亿个就业岗位的严峻挑战。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背景下,全球劳动力市场连续三年不振,2011年全球范围内失业人数达2亿,这一数字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增长了2700万。2011年我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达4.1%。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提出扩大劳动就业的对策,为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框架,以促进我国的劳动就业。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机理的研究中,Pissarides[1]以及Aghion和Howitt[2]分别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就业创造及破坏机制。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创造和失业率下降;Aghion和Howitt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将导致失业率上升,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总体影响效应,取决于物化技术进步和非物化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中的构成。Vivarelli[3]和Petit[4]等人综合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就业的补偿机制。Mortensen[5]在外生增长背景下,运用技术进步的“执行成本”概念,研究了物化技术进步与非物化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①。Bernd Ebersberger和Andreas Pyka[6]将就业补偿效应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诸如通过创造出新机器、新产品和新产业,直接促进就业增长而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第二种诸如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Fernando del Rio[7]认为,在内生增长背景下,经济的增长率是由技术进步率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由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所导致,以至于有效资本增长率下降,从而降低工作分离率,减少失业;在外生增长背景下,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具有抑制就业创造、加速就业破坏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由物化技术进步和非物化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中的构成比例决定的[8]。
    国内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机理的研究中,张军[9]认为技术进步及相应的“资本深化”过程,使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增大。瞿群臻[10]在分析技术进步、就业和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进步对于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齐建国[11]提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即技术进步的就业减少效应和技术进步的就业增加效应。龚玉泉和袁志刚[12]认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重的,从短期效应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应。但从长期影响看,技术进步能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在长期又促进就业增长。杨淑华[13]得出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效应的结论,分别是吸纳效应和排斥效应。同时认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增加。陈泽聪[14]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短期内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挤出效应,而长期呈现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大小受资本深化程度影响显著。陈桢[15]认为技术进步既可能扩大就业,也可能增加失业,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在总体上取决于双重力量的对比和权衡。
    本文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应从就业量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量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效应、行业结构效应和劳动力素质结构效应。
    二、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量的作用机理分析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量的影响,主要是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同时存在,二者交织在一起,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量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
    (一)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以及人口“相对过剩”等的出现,从而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效应,表现为就业量减少,主要体现为机械化效应、管理效应、生命周期效应、波动效应、滞后效应等方面。
    1.机械化效应:技术进步革新劳动手段,机器替代劳动力,劳动需求减少
    技术进步改变了劳动手段,其过程为手工劳动——生产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部分劳动力由先进的劳动工具和机器设备所替代,企业减少了劳动力,继而降低了劳动力使用成本,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技术进步表现为以机器代替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为目的。每单位产量需要的劳动减少,必然导致同等生产规模所需要劳动力下降。生产规模扩大情况下亦如此,因为技术的大规模化应用既增加生产量又节约劳动力。因此,技术进步必然减少对劳动的需求②。
    

图1 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的机械化效应

2.管理效应: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裁减冗员,降低劳动力需求
    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与科学技术一样也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管理能够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很好地协调组织起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理论指导,使得管理理论、管理技术不断完善③。现代科技革命引发了管理环境、管理模式、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变革。
    技术进步使得管理水平提高,简化了管理过程,传统的生产管理也随之由现代的科学管理替代,通过裁减冗员,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员配置更加合理。技术进步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降低劳动需求,对就业形成排斥。
    

图2 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的管理效应

3.生命周期效应:技术进步导致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企业投资利润回报期缩短,投资减少,就业量下降
    在企业面临的众多变化中,技术进步的变化最有威力,因为它将导致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一些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④,都要求必须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企业的技术进步使得生命周期缩短,每个时期将会有大量的工人被释放出来处于失业状态。由此所形成的高速失业流将导致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的升高,产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性毁灭的直接效应;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也会同样缩短创建企业的投资回报期,等于降低了投资的净收益贴现率,必然阻碍新企业进入的愿望,社会的就业岗位就比较少,失业者重新就业的速度就要被放慢,最终也导致较高的稳定状态均衡失业率,产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性毁灭的间接效应。
    4.波动效应:技术进步导致经济波动,投资风险增大,投资减少,就业量下降
    技术进步是波动式的推动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与此相关,就业率或失业率也会随经济增长的周期而出现高速波峰或低谷的反复。在重大普适性技术成熟阶段,经济高涨到来就业繁荣;而在新技术取代发生阶段,企业破产解雇工人以及劳动者对新技术的不适应性等都会造成技术性失业队伍扩大。
    

图3 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的生命周期效应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⑤,由于技术进步是波动式的推动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的,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也呈现周期性。在技术进步初期,规模有限的核心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很小,就业量的增长很慢,甚至有所下降。在技术进步中期,规模迅速扩大的核心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也逐步显现,就业量增长迅速。在技术进步后期,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逐渐减弱,直到下一个技术进步周期的到来。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不断地由不协调到协调,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由弱至强,由强至弱,再由弱至强,循环往复。
    

图4 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的波动效应

5.滞后效应:技术进步改变劳动需求和产业结构,其效果滞后,就业量下降
    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在短期内,由于劳动力素质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会呈现硬性排斥和滞后效应⑥。首先,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短期内会导致失业,劳动者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技能职业教育和再培训等均需要时间,因此,存在着劳动者对新兴技术进步的适应和再次就业的时间上的不同步;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由于新兴产业在组织结构、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造成了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之间的相对滞后[16]。
    

图5 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的滞后效应

将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机制分解成各个效应,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它的形成过程。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就业破坏机制的形成过程,技术进步会导致企业生产机械化、管理水平提高、生命周期缩短、带来经济波动、改变劳动需求以及产业结构,从而使得机器代替部分劳动力、裁减冗员、投资的减少、技术进步效果滞后,最终会在劳动需求减少和投资减少的双重影响下,使就业量下降[16]。图6列出了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效应的形成过程:
    

图6 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效应

(二)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
    

    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品价格的降低所引起的对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都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对就业产生补偿效应。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表现为就业量增加,主要体现为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时间效应、资本化效应、国际化效应等方面。
    1.价格效应: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降低,消费需求增长,相关产业劳动需求增加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导致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拉动社会总需求,生产规模扩大,最终增加就业。
    如果技术进步影响价格水平,技术进步则必影响需求及就业等要素的使用。假如给定名义收入水平,技术进步导致商品生产成本下降,导致商品价格降低,进而刺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商品需求的上升,又增加了重新吸收那些暂时失业的劳动力。再者,当需求随相对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部门之间的产出也会发生变动⑦。另外,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成本,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劳动节约倾向超过资本密集的速度与否,所以相对价格同时也随着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成本变化而变化,从而发生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如果劳动力的相对成本降低,经济对劳动的需求将上升;如果劳动力相对成本上升,经济对劳动的需求将会减少⑧[17]。
    

图7 技术进步补偿就业的价格效应

2.收入效应: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旺盛,相关产业劳动需求增加
    技术进步引起的财富效应扩大了就业需求。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需求层次从基本的生存需要转向享受和发展需要,要求生产新材料,开发新能源,营造更便利人类生活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后,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和享受生活,从而促进教育、保健、体育、娱乐旅游、文化、餐饮、旅馆、商业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工作时间减少也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均收入的提高对劳动就业产生的影响有三方面:首先,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预算线外移,社会有效需求旺盛,社会供给增加,就业增加。其次,人均收入的提高后,居民的储蓄倾向加强,从而为投资需求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支持下新兴企业的开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再次,高技能劳动者成为先富之人,懂管理和善经营者直接兴办公司或间接投资,从而增加了就业[16]。
    

图8 技术进步补偿就业的收入效应

3.时间效应: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知识结构变化,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缓解就业压力
    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劳动者知识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劳动者延长受教育的时间,从而适应技术进步的变化;另外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受教育条件改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这些都将延缓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减缓了就业压力。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从而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术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一部分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使许多岗位空缺或者竞争力度减弱,降低了失业率;另外大部分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由于进行再培训、再教育,从而降低这部分人的失业率[16]。
    

图9 技术进步补偿就业的时间效应

4.资本化效应:技术进步导致人力资本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刺激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就业岗位
    技术进步使人力资本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也使机器、生产工艺更加先进,从而会提高生产活动的收益净现值,使更多的新企业进入增加和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人均资本装备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生产的复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以及生产协作关系也会日益复杂。这样,就创造出更多新岗位和就业机会,使就业水平提高。

Tags: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