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史 >> 正文

《马寅初全集》再补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3年2期第51~56页 李晓波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一生著述宏富,现已整理出版《马寅初全集》,但仍不全。近有学人先后补遗多篇,但仍有遗漏。这里试再补遗10篇英文文献、1本专著、18篇专题文章、4则题词、2篇序言和3封书信。这些文献对于还原一个立体的马寅初和研究其经济思想有重要意义。同时,《马寅初全集》中的一些史实也需要校订,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关键词:《马寅初全集》/补遗/校订作者简介:李晓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湖北武汉430079)。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一生著述宏富,较系统整理这些文献的是《马寅初全集》①。《全集》共收录著作13部,论文、演讲稿、报告等641篇,日记8则,书信37封,计15卷571万多字。《全集》出版后,学人不断指出其中不足,例如礼阳补充了29件集外佚稿;②郝田虎找到了4篇新文献;③孙大权则补遗论文33篇,序言39篇,讲演、谈话43处,书信29封以及题词、订误、海报共计156条,其中不乏稀见的档案。④孙大权的发现后与马寅初纪念馆研究人员马大成新发现的文献汇总,辑成《马寅初全集补编》⑤。2012年即马寅初诞辰130周年之际,马寅初纪念馆推出《马寅初年谱长编》⑥,此书逐年逐月记言记事,摘录重要文献核心观点,又有很多新发现,如搜集到序言5篇、书信24封、启示7则及专题文章多篇。对于这些新发现,马大成在其论文《〈马寅初全集〉文献佚阙及其它》⑦中作了较详细地说明。笔者在此基础上就阅读所及,再作些文献补遗和校订。
    文献补遗
    1.专题文章和著作马寅初190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尚未毕业就被选送美国留学,1915年回国。留学期间,除了完成博士学位论文The Finance of the City of New York(《纽约市的财政》,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14年)外,他还较关注国内时政,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动向都积极回应,在期刊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⑧上留有10篇英文文献:
    A Letter to Ching-chun Wang(《致王景春函》⑨),《东美留学生会月报》第5卷第5期,1910年3月;
    An Appeal to the Government Students(《呼吁官费学生》),《东美留学生会月报》第5卷第6期,1910年4月;
    Report on the Naval Subscription Committee(《海军捐款委员会报告》),《留美中国学生月报》第6卷第1期,1910年11月;
    A Circular of the Naval Fund Committee(《海军基金委员会公告》),《留美中国学生月报》第6卷第2期,1910年12月;
    Liberty of Conscience(《信仰自由》⑩),《留美中国学生月报》第6卷第3期,1911年1月;
    They Are Starving! Help!(《他们在挨饿!救命!》),《留美中国学生月报》第6卷第5期,1911年3月;
    The Problem of Chinese Immigra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中国向美移民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留美中国学生月报》第7卷第4期,1912年2月;(11)
    China's Finance: The Problem of Salt Gabelle(《中国之盐政——盐税问题》),《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10卷第1期,1914年10月;
    How the Present War Is Financed(《本次战争的资金来自何处》),《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10卷第2期,1914年11月;
    Criticisms of the Alliance Accounts(《同盟账目批评》),《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10卷第6期,1915年3月。
    作为留美学生,马寅初虽然身在海外,但与很多留学生一样时时关心祖国。当祖国危难时,他们愿意从紧张的留学费用中拿出一部分捐献出来。《致王景春函》和《呼吁官费学生》、《海军捐款委员会报告》、《海军基金委员会公告》及《他们在挨饿!救命!》等文都属此类情形。《致王景春函》和《呼吁官费学生》两文写于1910年初,当时列强试图通过外债控制中国经济主权,马寅初为求得民族国家独立,呼吁“官费学生”为国捐款,这一提议得到留美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近代中国海军实力较弱,晚清政府为应对列强的船坚炮利,于1907年设立海军处,1909年派载洵等前往欧洲考察。知晓政府财政困难后,马寅初主动承担起负责捐款的工作,《海军捐款委员会报告》、《海军基金委员会公告》两文即是他对捐款情况的说明。宣统年间,国内饥荒、瘟疫和洪灾连连,消息传来,他撰成《他们在挨饿!救命!》,再次呼吁捐款。这些文献表明,马寅初及其他留美学生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它们无论是对于研究马寅初还是对于研究中国留美学生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一些文献则表现出马寅初的财政学和经济思想史专业特色。例如,《中国之盐政——盐税问题》写于回国前夕,认为无论哪一种盐税改革(政府专卖,或者准许民间自由竞卖),都必须权衡改革之于五大群体(省吏、盐商、制盐者、用盐者、五国银行团)的利益;《本次战争的资金来自何处》则是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一战的反思,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交战各国的资金来源,明确指出中国应从中汲取教训,即解决战时财政困难,应尽可能使用征税和贷款方式,而不可滥发纸币。这实际上是他抗战时期财政税收思想的源起。抗战开始后,他反对通货膨胀,提出开征所得税和战时过分利得税,以解决战时财政困难,此后又提出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经济复兴费用。《同盟账目批评》则是其用所学之长,为中国留美学生联盟查账所写的调查报告。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例如,《信仰自由》写于1911年1月,当时康有为等人的孔教国教化活动得到一些士绅的支持,较有影响,马寅初对此表示反对,指出为了让中国免于战争和独裁统治,让中国人民真正地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权利,以及推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信仰自由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向美移民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一文则指出中国在美移民逐渐增多,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解决之道有两个:美国应改变观念以吸收中国移民;中国则应进行改革,紧跟时代努力工业化,如此则国家富强,人口不再移出。此文实为马寅初最早的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献,对于研究马寅初的工业化思想及人口思想均有重要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的杨大利教授首先发现了其中的8篇文献,认为留美8年“可称为他归国后从事政治、社会、教育活动之雏形”(12)。《全集》和多个版本的马寅初传对这段史实几乎未提及。顺便一句,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其实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富矿。诚如罗志田所言,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而又很少为人使用”的刊物,虽然“也是一份需要慎重处理的刊物,不能径以为其可以代表当时的留美学生”,但是要想知道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给近代中国带来的不同和变化,以及“何以能带来这些不同和变化,就要回看其归国前的留学生活”。(13)由此,阅读这本刊物便是很有必要了。除了以上新文献之外,笔者还补遗1本专著:《经济名词英和索引》,北京大学出版部1919年刊行(参见《北京大学日刊》第374号,1919年5月10日)。这本专著是马寅初回国后积极传播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表现。
    专题文章方面,还可补遗18篇:
    《评“经济恐慌与其预防”》,《工商杂志》第1卷第2号,1921年;
    《马寅初先生在经济学会之演词》,《北京大学日刊》第1119号,1922年11月28日;
    《中国家庭制度与经济上的关系》,《兴华》第21卷第27号,1924年;
    《关税存放与保管问题》,《太平导报》第1卷第14号,1926年4月13日;
    《浙江之农民银行》,《农工商周刊》(国庆增刊),1928年;
    《中国战时经济之金融准备》,《交大周刊》第5卷第1期,1933年3月;
    《中国战时经济之金融准备》(续),《交大周刊》第5卷第2期,1933年4月;
    《银价涨落与民生有何关系》,《兴华》第31卷第45期,1934年;
    《法币问题》,《经济旬刊》第6卷第2、3期合刊,1936年1月25日;
    《“新金银复本位制”之批评》,《农村经济》第3卷第10期,1936年9月1日;
    《中心思想与适当方法》,《四川省政府公报》第113期,1938年4月11日;
    《中国应自谋出路》,《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6卷第26期,1938年4月18日;
    《法币与外汇》,《新运导报》第17期,1938年8月;
    《马歇尔回国的看法:当头一棒》,《世界知识》第15卷第3期,1947年1月;
    《举国人民要求美军即刻退出》,《文萃》第2卷14期,1947年1月;
    《论新旧中国的经济金融》,《经济导报》(香港)第111期,1949年3月8日;
    《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青年教育》,《人民教育》1953年第1号;
    《伟大的友谊无私的援助》,《光明日报》1959年10月5日。
    这些史料对于研究马寅初的经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以《马寅初先生在经济学会之演词》和《论新旧中国的经济金融》两文为例,1922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经济学会演说中指出,“我人研究经济学,苦无本国材料,虽有学理,不能应用,如果吾人随时随地均留意而调查其经济状况,将来所得材料既多,于经济界前途必甚有裨益也”。从此不难看出,马寅初的治学风格,即理论密切联系现实,此风格他一生都在坚持。在《论新旧中国的经济金融》一文中,马寅初较全面地检讨了国民党经济失败的原因,认为其败在“不守信用”、“自私自利”、“通货膨胀”和“公债发不出去”等,同时又肯定了华北解放区人民银行以社会经济发展情形为基础发行货币的做法和新民主主义的工商业政策。这就有助于从经济层面解释为什么1949年他会从国统区转到解放区,转而认同计划经济。限于篇幅,其他史料价值恕不逐一指出。
    2.题词、序言及书信
    作为知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经常应邀为一些刊物题词。《全集》已收集到一些,《全集补编》补充马寅初题词8则,在此再补充4则:
    1932年为《中华国货维持会二十周年纪念刊》题词“翊华竞艺,利用厚生”,载中国国货维持会编《中国国货维持会二十周年纪念刊》,1932年刊行,题词页;
    1935年为之江文理学院年刊题词“吴山脉理,浙水文澜”,载《之江年刊》,1935年;
    1936年为《中央农场特刊》题词“材储桢于”,载《中央农场特刊》第1期;
    1936年为《卫生月刊》题词“精益求精”,载《卫生月刊》第6卷第7期,第27页。
    他的这些题词短小精湛,对于了解其思想动态不无意义。例如,其为中华国货维持会的题词,从一个侧面可以表现其统制经济思想。
    马寅初还经常应邀作序。《全集补编》增补马寅初所写的序言40篇,另外还有,如:
    1932年他为《中华国货维持会二十周年纪念刊》作序,这篇序言是其1930年代主张经济抗日,货物战和货币战并举的重要文献;
    1935年6月为陈友松的专著《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撰写了序言,原为英文,现已翻译成汉语,载方盛辉、何光荣主编《陈友松教育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书信方面,可补遗3封:
    马寅初和胡适都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又为北京大学同事,他们之间有往来。在耿云志编的《胡适遗稿及秘密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的第593~595页就收集了马寅初写给胡适的两封信,一封是关于北京大学招生活动经费的公函,另一封是抗战胜利后马寅初女马仰兰准备留学美国,特向胡适咨询相关事宜的私函。
    此外,马寅初长期担任中国经济学社社长,与社员多有交往,如1932年3月5日致信赵廉澄,告之当时上海局势,说明日机并未轰炸上海。此函曾于2011年在香港展出,香港大学何光诚博士复制并提供给笔者(见附录)。
    这些对于了解马寅初的人际交往,还原一个立体的马寅初有重要作用。
    史实订正
    《马寅初全集》和《马寅初全集补编》中的一些文献信息有的较笼统,有的有误,有的需要补充,而且新出版的《马寅初年谱长编》仍在沿用,所以需要订正,以恢复史料之原貌。
    1.时间、地点及作者
    《全集》第1卷《上海一百四十个交易所》一文,注解为“1921年12月27日在北京大学经济学会演讲词”。《马寅初年谱长编》中则修正为“1921年12月18日”,刊“《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2月16日、1922年3月10日”。经查,此文实际刊《北京大学日刊》第923号,1921年12月21日;第982号,1922年3月15日。
    《全集》第1卷《中国国际贸易之真相》,脚注“在北京法政专门经济学校经济学会演讲词”,经查应为“北京法政学校”。
    《马寅初年谱长编》中多次提到“北京法政学校”,但都未更正。此类问题较多,恕不一一例举。
    《全集》第15卷《尚缺资料目录》第4条提示,“《资本主义与价值论》,《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2卷第7期,1931年3月”。经查此文真正作者是何浩若,原载《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2卷第6期,第3~19页,1930年出版。
    2.标题、首刊及刊名
    《全集》第3卷《致〈北京英文时报〉及〈北京英文导报〉记者的信》,经查标题中没有“英文”两字,《北京时报》和《北京导报》都为中文报刊,而且原题应为《马寅初先生致北京日报及北京导报记者的信》。
    《全集》第11卷《第一次欧战马克何以崩溃》,脚注“原载四川《经济月刊》第10卷第3期”。经查原题中没有“第一次”三个字,原刊名应为《四川经济月刊》。“欧战”作为特定称谓,即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第一次”之说。
    《全集》第10卷《二十六年暑期庐山谈话会讨论战时财政问题》,题解“作于1938年2月,原载《四川经济月刊》1938年第9卷第1、2期合刊”。经查首刊《银行周报》第21卷第41期,1937年10月19日。后又转载于《中外经济拔萃》第1卷第10期,1937年出版。然后又刊于《四川经济月刊》。
    《全集补编》所收录的文献《入超问题》,脚注“原载《大陆月刊》第2期,1935年2月1日出版”,经查应为“《陆大月刊》”,此刊1935年在南京由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创办,属军事刊物。近代史上是有一个叫《大陆》的月刊,但为文学刊物。而且,此文第一句说“上期述白银问题,对于政府征收白银出口税之利弊,略有论述”。据此可在《陆大月刊》第1卷第1期上找到《白银问题》一文。
    3.版本
    《全集》收录的某些文章并不完整。例如:
    《全集》第12卷《如何建设国民经济》,标示“系马寅初演讲词。演讲时间、地点不详”。经查此系马寅初1946年9月29日在上海各经济团体联谊会上的发言。虽然《马寅初年谱长编》已经指出,但是还应将其他人的发言一并收录,因为这是史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集》第14卷《评金圆券》,收录三节内容,脚注“原题《评金圆券(上)》,下篇未见发表,马氏是否著有下篇,待考”。经查此文刊《中建》第1卷第8期,1948年出版。此版收录七节内容,此为全文。
    《全集》第14卷《对日损害赔偿问题》,题解“原载1948年6月16、17日《华侨商报》”,经对比,此为删减版,全文应参见《对日贸易开放与损害赔偿问题》,载《大学》月刊第6卷第3、4期,1948年8月20日出版。《马寅初年谱长编》中既收录了《对日损害赔偿问题》,又收录了《对日贸易与损害赔偿问题》,显然为重复收录。
    附录:《马寅初致赵廉澄函》(全文照录)
    廉澄先生:
    接奉手书,甚感盛意。此间日机虽时来示威,摇动人心,惟除觅桥航空校内稍有损失外,城内并无飞机掷弹之事,尤无大火延烧之惨剧。尊示中所云,谅系传闻之误。今有消息,刘河闸北等处相继光复。所致余不尽言。专此,顺次
    右绥
    弟马寅初拜启
    三月五日
    此信曾于2011年在“香港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人物真迹大展”上展出。“廉澄”系赵廼抟(1897—1986),浙江杭州人,别号廉澄,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中国经济学社社员。
    原函落款时间是3月5日,但具体是哪一年呢?笔者认为是1932年。函中所示地点闸北、浏河(原文“刘河”有误)等地处上海,综观近现代上海战争,以及时间(3月5日)和日机等信息,1932年的淞沪抗战最有可能。这场战争从1932年1月28日日军全面进攻上海闸北开始,29日日军两次出动飞机轰炸,但驻守的第19路军和上海民众顽强抵抗,在反复争夺后日军被击退,29日当天被迫全部退出闸北地区。此后,日本以调停为借口增兵,停战不到3天援军即到,又发动进攻,但再度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2月23日,日军再次增兵,展开新一轮进攻。3月1日,日军集中1万兵力进攻只有1个营防守的浏河防线,突破后,对其他防线展开包围进攻。由于日军优势,中国援军没有及时赶到,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被迫下令总退却。3月2日,日军在确定胜局后,向中方提出立即停战的条件。中日双方3月24日开始谈判,5月5日达成《淞沪停战协定》。函中所讲“今有消息,刘河闸北等处相继光复”,似与事实不相符合,但这只是“消息”而已,战时消息未经证实或事后才知道是误传的不在少数。
    1915年12月马寅初回到国内,最初在北京大学任教。1927年军阀控制此校后,他选择南下,任浙江省政府委员。1932年他正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社员赵廉澄来函询问上海局势,他回函说明,此可理解。另,马寅初与辛亥革命其实没有多大关系,革命发生时他在美国求学,不过他对国内时局挺关心的,将其手迹拿去参展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也可以理解。
    注释:
    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以下简称《全集》。
    ②礼阳:《马寅初集外佚文及其它》,《博览群书》2001年第11期。
    ③郝田虎:《简评马寅初全集编辑之缺失》,http://www.law-star.com/cacnew/200803/115014476.htm。
    ④孙大权:《〈马寅初全集〉补正》,《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⑤孙大权、马大成编注:《马寅初全集补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⑥徐斌、马大成编著:《马寅初年谱长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⑦马大成:《〈马寅初全集〉文献佚阙及其它》,《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⑧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原名为The Chinese Students’Bulletin,东美留学生会1905年8月创办,最初为油印形式,每期内容较少。后来,因其在留美学生中的声望越来越大,从1906年的第2卷开始,改成杂志形式,从1907年的第3卷开始,改称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此英文名一直沿用至1931年停刊。此刊出版不规则,每学年出版8期(从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6月)。其间,中文名称有变化,最初是《东美留学生会月报》,从1910年的第6卷第1期开始,改称《留美中国学生月报》,从1914年的第10卷第1期开始,又改称《中国留美学生月报》。
    ⑨原文无题,此系笔者所拟。王景春(1882—1956),河北滦县人。1904年留学美国,1911年回国。系当时中国学生同盟会联委会主席。
    ⑩此处译成“信仰自由”而不照字面译成“良心自由”的原因在于,一是后者的翻译痕迹较重,且不知所云;二是其内容为马寅初反对康有为等人的孔教国教化活动,译成“宗教自由”显然是不恰当的,毕竟中国儒家文化不可以“教”相称,但译成“信仰自由”则可,因为“信仰”词义较宽泛,既可指宗教信仰,也可指对某主义、思想和事物的尊奉,以其为言行准则。
    (11)此文及上述的《海军捐款委员会报告》均为香港大学何光诚博士发现,复制提供给笔者,特此致谢。
    (12)杨大利:《马寅初八年留美学行辨证》,《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3)罗志田:《学无常师(下)》,《读书》2010年第10期。

Tags:《马寅初全集》再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