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看到,除了第二产业产值规模外,其他的解释变量并不显著,且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的影响作用与预期不一致,其中一个较大可能是由于行业差异引起的。为此,进行了分行业的回归。分行业的回归中,发现不同因子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为此,去除不显著的变量,只关注每个行业显著的变量影响。调整后具体行业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分行业计量模式整体的拟合效果均较好。从截距项a看到,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都处于发展不足或说是严重滞后的阶段。此外,由于行业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亦有所差异。下面分别从行业和解释变量角度进行分析。
对金融业而言,人力资本、土地成本对其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土地成本每上升1%,城市中心区的金融业向郊区的扩散程度将分别提高2.65%和2.68%。但城市化水平对金融业的扩散带来负向影响,城市化率每提高1%,扩散度便降低2.93%;可以说,全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将有助于金融业在城市中心区的集聚。这或许可以解读为分散于郊区的金融业更多的是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附加值低的领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带来金融业在郊区县的集聚发展。
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言,第二产业产值规模对其有正向影响,二产规模每提高1%,行业由中心城区往郊区的扩散度便提高2.48%。政府规模因素对其有负向影响,国有经济比重提高1%,行业扩散度反而降低1.42%。土地成本影响方向与预期不一致。全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每上升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向郊区县扩散度下降2.48%。
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言,第二产业产值规模对其有正向影响,二产规模每提高1%,行业由中心城区往郊区的扩散度便提高1.18%。政府规模因素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扩散则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政府规模每提高1%,行业由中心区向郊区的扩散度反而将降低0.99%。土地成本影响方向也与预期不一致,土地成本每上升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向郊区县扩散度下降1.16%。
对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而言,第二产业规模、城市化水平对其有正向影响,两者每提高1%,该行业往郊区的扩散度分别提高2.11%和1.84%。信息化水平、政府规模对该行业有负向影响,每提高1%,行业扩散度便分别降低0.56%和1.28%。可以说,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将加剧包含企业总部管理、办公服务、信用担保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等细项的商业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的集聚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我国12个副省级四大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影响因子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都处于发展严重不足的阶段。具体到影响因子来看,第二产业规模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集聚的最大促进因素,政府规模则会妨碍生产性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土地成本则因为行业不同产生的影响略有差异,全市土地成本上升,有助于金融业向郊区县发展,但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言,只会放慢其向郊区县扩散的步伐。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将促进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在中心区的集聚。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有序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改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是其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发展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初始水平严重不足,很大原因就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阻碍了郊区县与中心城市进行高效的连接。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性服务业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和中心区与郊区县的交汇点等进行集聚的物质基础。
(二)减少政府干预、健全市场机制,为生产性服务业向郊区县扩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规模对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阻碍作用,表明政府的过多干预将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县的扩散与转移。从美欧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看,更多是通过制定法规,放宽对垄断领域的管制,从制度上保证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而我国则以严格的进入管制为主,国有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外商资本等其他多种形式进入,形成有序的竞争机制,保障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
(三)稳步推进工业向郊区县的转移,提高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随着大城市功能的变化、能级的提升,中心城区将主要承载城市核心CBD的后台办公、跨国或跨省市的企业总部管理、商务活动等高端服务业,工业发展功能将逐步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县转移。这将有利于郊区县发展服务于本地工业企业发展所需的研发、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
(四)制定差异化的行业发展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
在分行业研究中,发现不同行业在郊区县的集聚发展水平所受影响的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金融业在郊区县的集聚受人力资本水平、土地成本、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影响。科学研发与信息传输则受第二产业规模、政府规模和土地成本等影响。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则受信息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政府规模、城市化水平等影响。因此,对于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行业特性制定差异化的扶持发展政策。
(五)适度引导金融等行业向郊区县的扩散发展,缓解中心城区高土地成本压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城市中心区土地成本的上升,金融业有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县扩散的趋势。因此,可以引导追求成本优势的金融数据处理、后台支持等项目类型在郊区县的集聚发展。同时,需特别注意郊区县与中心区在金融业发展层级的明显差异,对于金融企业总部商务、交易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以及相关的专业服务等更多将保留在中心区。
综合来说,考虑中心区与郊区县在地理区位、人力资本储备、城市化水平、信息水平、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特性,会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郊区县形成一定程度的集聚。郊区县将与中心区形成外围—中心的合理分工,以及优势互补的良好关系。
参考文献:
①陈建军、陈国亮、黄浩:《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②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
③胡国平、徐显峰、刘军、刘晓博:《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面板数据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④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⑤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⑥邵辉:《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地理学报》2008年第12期。
⑦田光进、沙默泉:《基于点状数据与GIS的广州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4期。
⑧杨玉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吉林大学,2010年。
⑨钟韵:《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地理学探讨》,《地理科学》2009年第1期。
⑩Beyers, W. B., Producer servic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3,22(2).
⑾Charlie, K., ICT, functional urban regions and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ESIS-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Of Innovation 14,2004.
⑿Coffey, W. J. and McRae, J. J., Service industr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Montre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1989.
⒀Coffey, W. J. and Shearmur, R.,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high-order service employment in the Montreal metropolitan region, 1981-1996. Urban Studies, 2002,39.
⒁Daniels, P. W., Service Industries: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 Methuen, London, 1985.
⒂Gad, G., Downtown Montreal and Toronto: Distinct places with much in common. 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9,22.
⒃Gillespie, A. E. and Green, A. E.,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producer services employment in Britain. Regional Studies, 1987,21(5).
⒄Horwood, E. M. and Boyce, R.R., Studies Of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Urban Freeway Develop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9.
⒅Illeris, S. and Sjholt, P., The Nordic countries: High quality services in a low density environment. Progress In Planning, 1995,43(3).
⒆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⒇Lanaspa, L., Pueyo, F. and Sanz, F., The public sector and Core-Periphery models. Urban Studies, 2001,38.
(21)Nicolaides, P., Liberalizing Trade In Services: Strategies For Success. North America For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89.
(22)Stanback, T. M. and Thomas, M., The New Suburbanization: Challenge To The Central Ci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91.
(23)Storper, M. and Walker, R., 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 Territory,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Growth. Oxford UK: Blackwe11, 1989.
(24)Keeble, D. and Nacham, L., 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 Small consultancies, 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2,27.
(作者: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胡国平 李广新 淮南民生置业有限公司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