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江苏北部地区(又称“苏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区域内消费品市场运行日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苏北消费品市场和苏南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从市域角度出发,以江苏徐州市为例,通过对该地区2011年消费品市场数据的分析研究,揭示出苏北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市域,市场,运行,分析,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以国有商业为主,包括工业自销、供销合作社商业、农民运销、集体商业、个体商业等多种渠道的消费品市场已基本形成,各种批零兼营、期货市场、个体商业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报告表明,2011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18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涨幅回落约1个百分点,月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5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月均增长约0.25万亿元,且城乡消费品市场差距有所缩小,新型消费方式发展迅猛。
虽然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消费品市场曾一度受此影响而内需不足。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整个江苏的消费品市场依然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呈现出起点高、增长快、购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规模、速度、结构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统计,江苏全省2011年消费品市场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增长快于乡村,餐饮业增长快于零售业,大型企业、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消费热点增长情况良好。即便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苏北地区,消费品市场运行也呈现出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
苏北城乡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苏北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交接地带,各市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均快于当地的GDP增长速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明显。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2011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保民生政策的落实,徐州城乡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商品丰富,呈现出购销活跃、购买力日益增强的态势。据徐州市商务局2012年1月30日发布2011年度全市商务经济数据显示,商务经济指标增幅均居江苏省前列,其中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江苏省第一,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140亿元,同比增长17.9%,且近年来实现连续增长,如图1所示。
目前,就苏北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市场携手共进
随着苏北城市、新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均得到了提高,消费环境日益改善。在政府有利的法规环境和财政激励的影响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消费拉动政策效应在2011年继续扩大,城乡市场零售额累计增幅呈现稳步走高态势。从徐州市来看,虽然城镇市场消费仍占重要地位,但增幅却仅比农村市场低0.2个百分点,乡村消费提速。由此可见,农村市场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经济运行质态提升。
(二)限额以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了市场消费总额
2011年,徐州市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与个体户1396家,住宿餐饮企业与个体户615家,共计2011家,比上年增加近800家,增长约60%。其中,限额以上个体户数量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的47.6%。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为327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59.6%;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为221.9亿元,同比增长5%,限额以上企业增幅高于限额以下企业约22个百分点。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分别实现增幅20.5%和30.8%,均高于同行业平均增幅。2010-2011年徐州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数据,如图2所示。
(三)大型企业骨干作用的发挥,带动了消费品市场整体繁荣
零售业对于消费品市场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引导之下,当地零售企业适时调整商品结构、品类,开展营销活动,适应消费需求,实行特色经营。以徐州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集中-分散-多个商业中心的商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具体如表1所示。
2011年徐州市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9.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5.2%,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其中的18家骨干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28%。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中央百货、金地百货三家零售业同比增长22.97%,占骨干企业单位销售的31.74%;供销大厦、蓝天商业大楼分别实现增长10.66%和14.57%。大型零售企业骨干作用的充分发挥,进一步繁荣了本地区的消费品市场。中心商圈商业网点数量就达1200多个,涵盖了百货店、超级市场、专卖店、专业店等多种零售业态以及影视、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同时,众多国际一线品牌的进驻,使中心商圈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城市中高端消费能力,各消费品形态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四)商贸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增强了市场消费集聚能力
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建成,大大增强了苏北城市商圈的消费集聚能力。2011年,徐州市以彭城广场、高铁商务区、新城区三大商业中心和创意文化街区、老东门时尚街区等一批功能性街区为重点建设单位;引进了香港德客乐、万达集团、中央国际广场、苏宁商务广场、高铁生态商务区核心区、新城区总部经济园、中国八里屯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提档升级了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宣武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据统计数字表明,2011年徐州市高档消费品零售额的40%来源于周边城市消费者,如:安徽萧县、宿州;河南商丘;山东临沂、枣庄等地。
(五)深入开展惠民活动,推进民生工程
2011年,徐州市深入开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惠民生活动,销售量、销售额列江苏省第二位;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化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95%,比2010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同时还进行了市区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完成了8个农贸市场的新建改造,开展了商务综合执法,立案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299件,依法查处酒类经营案件241起,涉案金额4亿余元。
(六)消费热点相对集聚,发展了现代服务业
徐州商圈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心商圈内骨干零售企业实现销售同比增长29.2%。在假日经济的集中推动下,零售市场在春节、“五一”、“十一”等传统节日进入旺销期,6成销售在节假日实现。奢侈品消费和投资性消费促进了一线品牌、高端商品销售指标的快速增长,黄金珠宝、名品腕表、高档名酒、品牌服装和乘用车销售状况良好,同比分别增长60.97%、60.56%、36.86%、38.83%和42%。
此外,近年来徐州市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为住宿餐饮业带来大量客流,大型住宿企业和特色餐饮店较上年同期增长16.8%。市区10家骨干餐饮企业增长22.13%,其中云泉山庄增长68.6%、开元宾馆增长33.83%。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随着对外开放和区域辐射力的增强,商务活动增多,拉动团体消费快速增长,市内四星以上宾馆入住率平均在76%左右;二是一批特色高档餐饮消费集聚滨水商业特色休闲街区,彭城一号、滨湖新天地、南湖水街等特色餐饮集聚区发展成为餐饮业新亮点;三是放心早餐等食品安全工程变革了家庭餐饮社会化的理念;四是物价上涨导致住餐标准普遍上调。受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市区餐饮住宿标准较去年平均上调20%左右。限额以上餐饮业和星级住宿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徐州住宿餐饮业经营更加现代化、集团化、品牌化。
目前苏北城乡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外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国内银行利率上调、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家住房调控措施的实施、农产品供给有限、原材料涨价和用工成本持续增加等原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消费品价格高位运行、收入增长缓慢,对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较大,公众消费信心减弱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如徐州市消费品市场,居民财产性收入减少的同时,生活用品、粮食、肉禽蛋等价格涨幅增高,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更会以减少开支来应对价格上涨。公众消费行为趋于谨慎,进而影响了居民持久、大额消费性支出,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难度加大。
(二)宏观调控影响波及消费品市场
2011年,住房消费仍受政策调控,部分刺激消费政策退出,相关商品消费增长放缓,江苏省13个省辖市商品房销售仅徐州增长2.8%,其它城市都在下降。如徐州市在2011年国家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背景下,房屋成交下降,已出现商品房成交面积增幅减缓局面。商品房销售面积17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9.4%,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9.9个百分点,装潢、家具、家电等相关消费品消费均受到直接影响,市场相对疲弱。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差距依然较为明显
苏北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消费不足。如徐州市常住人口中,乡村人口占59%,而2011年乡村消费却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1%,农村消费仍然不足。2011年徐州城乡消费品市场比例关系,如图3所示。
如2011年徐州市猪肉白条肉批发价格同比涨幅达60%,农村的低收入结构导致农村居民对物价上涨预期进一步加大,对消费信心不足;社会保障滞后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较高的教育、医疗费用挤压了农民的消费空间;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商业网点分布不尽合理,商品品种不丰富等,消费环境仍需改善。
(四)中高端消费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削弱实体消费
苏北消费品市场中高档商品偏少,较国内一、二线城市消费品市场选择余地小,而且消费品价格也比其他地区高出30%-50%,高端消费已经明显呈外流态势,热点商品零售同比增幅回落。同时,网购和电视购物等无店铺经营业态的兴起,也削弱了苏北城市的部分消费。徐州市批发零售业档次级别有待提高,面临着分流高端消费、冲击市场格局的危机。
促进苏北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对策
综上,为了保持苏北城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平稳增长,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继续实行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带动经济增长
经济转型的推进可使经济更平稳、持续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国家更加强调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等发展战略,均能推动财政收入和支出稳步增长,为苏北城市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机遇。2012年开始,推动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政策因素逐步落实并付诸实施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必将推动苏北城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发展。建议政府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减免商业企业相关税费,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同时在加强个人信用制度、强化个人信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鼓励使用消费贷款,理顺产销关系以带动消费经济增长。
(二)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住房、基础义务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扶持“爱心医院”建设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民工就医条件。同时强化药品市场监管,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以增强百姓消费信心,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不确定性的疑虑,创造良好消费预期,增加持久性商品消费,努力开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社会保障的日益完善,会大大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力度。
(三)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广泛开辟区域市场空间
苏北位于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区内河网密布,是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重要位置。苏北地区的现代化大交通网络已具规模,区位优势开始凸显。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区位优势愈发明显。未来几年,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徐州处于淮海经济区中心、连接东西部的区位优势,加快社会消费发展。可进一步发挥徐州市“五省通衢”优势:一是做好高速铁路工作;二是加快徐济、新宿高速公路建设和干线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是努力提高运河通航能力;四是继续开辟航线,兼顾公交优先发展。大力提高中心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为徐州商贸流通业的加快发展开辟广阔市场空间,也为促进消费品市场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四)扶持商贸企业,推动市场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商贸企业的指导,鼓励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通过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家居中心等多种新型业态的进驻,发挥其资金、管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渠道网络等优势,提升苏北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同时,积极发展本土大型企业集团、限额以上单位,提升引领作用,拉动消费市场增长。如:徐州市可以通过巩固城市商圈、加大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发展商贸经济,来实现提高流通业活力、刺激消费热点、挖掘市民消费潜力的目标。
(五)拓展消费空间,培育消费热点
从近几年徐州市居民七大类消费结构来看,副食品、娱乐、文教及住房消费一直位居前列,具体如图4所示。
在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的基础上,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转型,持续稳定中高收入群体实际消费倾向,进一步引导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电器消费,扩大文化消费、老龄消费、旅游消费和健身消费等多样化服务消费,促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拓展消费空间。如徐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可以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利用区位优势和汉文化背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扩大城市消费辐射力,激发公众消费欲望,拉动消费增长。
(六)净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建立统一的消费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依托国家商务部确定的监测样本、商务预报,利用商务网站及时发布生活必需品的动态市场信息,加强数据分析以强化物价监控,确保市场稳定运行,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平衡供需矛盾,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环境、设施环境和市场环境,稳步扩大消费需求。如:各地仍需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一步加大商务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市民消费信心。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粮油”、“放心酒”、“放心早餐”工程,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商贸企业开办社区店(便民店),深入开展放心消费活动。
(七)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从总体上看,苏北农村市场的消费比重仍然较低,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要在认真落实好国家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心镇(村)培育、工业产品、文化产品下乡等政策载体,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活跃农村消费品市场。如:继续抓好家电、建材、农机具下乡等工作,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着力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全面活跃城乡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功能多样、管理规范、持久发展的高质量农家店,进一步提高网络配送能力,逐步完善农村超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功能,将市场触角不断向农村延伸。
总之,苏北地区的各个城市要进一步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在规范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本地区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拓展消费空间,合理引导城乡居民消费,促进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增强市场消费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武.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因素探析[J].职大学报,2011(4)
2.彭冰,胡建廷,邓捷.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2(2)
3.漆云兰.我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分析及趋势预测[J].发展研究,2011(7)
4.汤向俊,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约束条件及其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
5.查伟华,颜青.基于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开拓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