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虹
关于公共财政的性质(Nature of Public Finance),古典经济学将财政问题集中于收入、支出与债务方面,所不同的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侧重的是支出,而李嘉图和穆勒更多考虑的是收入。后来,在马歇尔-埃奇沃斯(Edgeworth)时期(19世纪末期)很少有学者是系统讨论公共财政学科的。事实上,那个时期,系统阐述公共财政学问题和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在经济学家著作中消失了。但例外的是巴斯塔布尔(Bastable)的《Public Finance》(London: Macmillan & Co.,1892)出版了。Bastable认为,公共财政是地方公共当局的支出和收入,以及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管理与控制的相互关系。在道尔顿(Dalton,1922)所著《Principles of Public Finance》和庇古(Pigou,1928)所著《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中,Dalton(1922)给出了一个明晰的关于公共财政的定义:公共财政是公共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是收入到支出的调节。这是狭义的公共财政的定义。同时,Dalton仍然认为,公共财政存在于政策实践中,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共财政的大部分内容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出于这个原因,公共财政的研究具有相当丰富的遐想。Dalton的公共财政的政策内涵被1930年代的大萧条所验证,其思想体现在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政府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总量和就业水平是公共财政的基本部分。这一特性也体现在Pigou和Dalton的再版著作中。关于公共财政狭义的定义在近年来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如格罗夫(Harold Groves)关于公共财政的定义是:“A field of enquiry that treats of the income and outgo of government(Federal,State and local)。”在现代,公共财政包括四个部分: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公共债务和财政制度(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关于公共财政的研究主题(Subjects),Rolphand Break Hold认为,它(公共财政)可以被定义为政府财政政策效应的发现与评估。这意味着,在经济学意义上,公共财政研究财政政策对人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使经济保持快速均衡发展。财政政策带来的经济变化及其对主体的不同影响是财政研究的主要对象(Objective)。Brownlee and Allen(1954)认为,公共财政职能涉及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这样公共部门的经济决策像私人部门一样,其预算政策会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公共财政学要研究和分析政府预算活动(课税与政府花费)的效应。Brownlee进一步指出,公共财政研究的客体就是根据其对基本的福利经济学标准的影响分析其政策效应,这些福利经济学标准包括:(1)经济总水平及稳定性;(2)产品和劳务生产的组合与配置;(3)收入在各类收入者(要素投入者)之间的分配。政府收支活动是对政府财政政策的一个有效解释,这种对财政政策的评价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有效部分。Herber放弃了政府靠财政政策实现资源配置手段的观点,认为除了配置资源外,公共财政涉及三个主要经济活动: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这样如同私人部门一样,公共部门的经济决策通过预算活动最终影响配置、分配、稳定与增长。可见,公共财政学科旨在研究和分析通过政府课税、政府花费活动的影响,包括四个方面:(1)稀缺资源在多种使用机会中的有效配置;(2)收入与财富在人群中的分配;(3)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以就业和价格水平所代表的经济稳定状况;(4)一定经济水平下的经济增长。CarlS. Shoup(1969)描述和分析了公共财政领域中政府服务、补助金、福利性支付,以及税收、支出、国外援助、外债(internal and external)、外汇储备的方法。公共财政往往不使用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有些甚至在政府免费提供服务方面不存在货币支付。有的情况下政府在某些领域使用货币但不使用价格机制,如补助金和福利支付。有的情形下,货币支付及价格机制同时使用,如政府雇佣劳动要素和其他要素,或者从厂商购买商品与劳务。
从以上定义中可看出,公共财政研究的主题被扩展了。开始只涉及公共收入,甚至局限于税收,或政府支出,或二者。现在已包括政府债务收入、支出政策、经济利益与财务负担。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调控收入在不同部门区域和人群中的分配,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路径等已经成为政府的责任。Robbins认为,毫无疑问,公共财政是经济学科的一部分,但它属于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无论税收还是政府支出,没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诸如累进税率应该是多少,应该给穷人分多少钱等问题),政府什么也不可能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财政的研究对象存在一个漫无边际的领域(free licence)。
公共财政与私人部门财政相比较,其共同点都是满足人类需求,但私人财政是为满足私人需求,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或群体的需求或福利,有时,政府也置身于自己所在的政党或群体,这样的公共财政会有失公平,个体福利提高未必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个体福利最大化不一定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公共财政与私人部门财政存在一系列的区别:(1)目标不一致:私人财务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只考虑直接的私人成本与损失,而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既要考虑直接的成本损失,也要考虑间接的成本损失。(2)商品与服务交换的条件不一样:私人部门通过价格机制,而定价机制往往不适用于公共部门的福利支付,公共产品往往也不能定价。政府需要寻找一种公共选择机制与偏好显示机制。(3)私人部门是自愿的,而公共部门往往是强制的。如Taxes are said to be a human certainly like death. TO quote Due,“Coercion is an inevitable concomitant of governmental activity”(4)政府可能能够承担私人部门所不能承担的投资,这或许是出于项目规模宏大,或者风险承担的原因。(5)政府举债既可以从外面获得,也可以从自身获得,而私人只能从外面获得。(6)除了借款外,中央政府还可以发行货币,而私人本身不能创造货币。(7)私人渴望(aspires)储蓄,储蓄被认为是一种美德(virtue);而储蓄不一定是政府活动的目标。(8)私人是收入决定支出,而政府是支出决定收入。在整合收入与支出方面,公共部门比私人部门更有优势。(9)政府预算期可能比较长,一般1年,此外,还可以进行5年或10年的中长期计划。而私人预算期限往往很短,通常1个月。(10)政府实施经济政策或财政政策目的是获得高的就业水平、经济周期稳定以及完成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可能采取赤字预算(deficit budget)。(11)在未来的提供方面有区别:公共部门的未来属于自己管理,也就是说,公共部门能够经营它的未来,为未来储备资源,而私人对现在的偏好总是超过未来,因为生命是短暂的。尽管私人部门也为自身养老及儿女做些资源储备,但引用Dalton的说法,“…Since community outlasts the individual,and since…statesman should regard him self as trustee for future,he is not entitled to discount it at so high a rate as most individuals in their private capacity normally do. Indeed,it doubtful whether he should discount it at all。”(12)私人财务不公开(shrouded),而政府预算要公开。(13)私人财务要实现自身最大化其总效用,可以主观感受自己的效用。而公共财政不可能了解每个人的边际效用水平,需要集体决策。
从以上分析可见,两者有区别,所以,公共财政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不能被替代的研究领域。公共财政目标:(1)资源配置目标(allocation goal)。资源的稀缺与人类需求的无限之矛盾产生了资源配置功能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有两个基本的机制对配置资源产生影响:市场与政府或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目标主要是将资源在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之间进行有效配置。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目标。(2)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尽管各种目标之间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三、简短结论
1.财政学研究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兼具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财政学在最初产生时,只涉及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微观问题,发展到当代已扩展到政府收支与经济结构、经济稳定和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方面,但仍然以微观内容为基础。财政借助于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根据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运用演绎法和数学模型,主要介入市场失灵领域,参与资源配置,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讨论政府的微观行为。因而,重视其微观基础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效率。
2.财政学理论变迁反映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成熟过程。古典到现代,经济学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性经典著作中几乎都涉及到财政学的思想观点。财政学理论发展过程演绎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3.财政学与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相同。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密切相关,财政学理论主线由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财政学对财政问题的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经济学相同,可以大体划分为三类: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
4.财政学理论发展凭借于分析方法或工具的突破。财政学理论发展过程伴随着成本收益分析、效用分析、福利分析等方法,和税收、公共预算、赤字等工具的广泛使用,反映了财政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过程。
[作者简介]郝春虹(1964-),女,辽宁辽中人,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税务学院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与政策(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来源:《财政与税务》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