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宏观经济正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依然延续“积极”的基调,并发挥其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货币政策则定调为“稳健”,并按照调节有度、优化结构的要求,把好了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信贷资金也更多地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有关专家认为,宏观调控成效十分明显。
调控措施针对性强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历来都是我国财政工作的重点,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优化”二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今年初,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重视稳定物价总水平,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今年的财政支出与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有机结合,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同时,在财政支出上,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扶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出。
“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有效倾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公共支出,另一方面要认真地选择好政府的投资项目,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除了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的特征较为明显外,今年的货币政策也在“有保有压”上更有针对性。
“虽然定调为稳健,但我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实际是偏紧的。”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扩大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再到银监会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信贷业务,多项措施表明了货币政策的从紧。
尽管如此,商业银行还是加大了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今年多次强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农村信用社改制为银行时,其对“三农”和小企业服务情况将被银监会作为重要的准入依据。
此外,建设银行也专门出台《“三农”信贷营销指引》,明确了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行业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不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力度;农行则深化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该行在“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地区的“三农”贷款增速至少高于试点分行整体贷款增速8个百分点。
工具手段更显灵活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上涨势头进一步得到遏制,在低迷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一枝独秀。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宏观调控手段密不可分。例如,在抑制物价方面,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当物价尚未出现明显上涨、各地仍在全力以赴保增长的时候,中央就提出了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2010年下半年,中央又果断出台多项措施,稳定物价。今年以来,我国更是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不少专家对此评价说:“如果不是中央见事早、决策快、措施有力,我们现在面临的物价形势就会比较严峻了。”
可以说,这些年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不仅仅体现在稳定物价上。三季度后,当稳定物价的调控措施效果显现时,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政府的调控政策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近一段时间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双剑合璧”,有效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勇渡难关。例如,结构性减税的成效开始显现,信贷有效向中小企业倾斜。
“减税”一直是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的主基调。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比如,试点企业所得税改革、扩大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等,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月1日起,财政部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上调到月销售额(营业额)5000元到2万元,而之前的起征点不到5000元,这种变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在信贷政策方面,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中国银监会今年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小企业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达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13.9个和1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