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黔东南地区的原生态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在给黔东南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物质、行为、精神等层面。文化冲突的协调存在主观上的问题,如何使冲突向有利的方面发展是一个难点。
关键词:文化冲突;黔东南;旅游开发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为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地带过渡,位于贵州省自西向东的第三级梯度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旅游资源开发,历时20多年时间,全州的旅游业发展迅猛。黔东南州的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分别从2007年的836.64万人次、52.97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401万人次、100亿元,上升67.4%和88.8%。特别是2009年以来,围绕国家旅游局提出的“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主题,全州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集乡村观光游、乡村体验游和乡村度假游等旅游格局,丰富了旅游内涵,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涌现了一批名扬四海的民族村寨,乡村旅游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到2007年,全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接待户达到12488户,乡村旅馆从130余户增加到3.80户,乡村餐馆从50余户增加到2171户,乡村手工艺作坊从390余户发展到5631户,旅游运输从业户从10余户发展到1562户,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1013人,间接从业人员55614人,全州有2500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脱贫人数占本地居民人数比例的21%。全州2006年实现旅游业收入3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达5.2亿元,同时有效解决当地农村就业人员1.2万余人。初步实现了通过旅游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1。
如此同时,黔东南州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物价上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尤其是旅游开发造成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破坏尤其引人关注。
二、文化冲突概述
文化冲突是指因民族间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心理不适现象和行为摩擦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缺乏认同感而存在的民族歧视思想以及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民族间各种形式的摩擦行为。旅游文化冲突是旅游者在与接待地区居民相遇时,所意识到各种价值体系的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旅游通过个人之间的实际相遇,造成了一种文化的冲突、一种社会的冲突3。
旅游业在推动黔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引发了当地诸如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矛盾4,这种矛盾趋势的上升可能引发旅游社会冲突。实际上,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时,必然出现相互冲突与整合。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所代表的强势文化与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将出现文化冲突。首先,通常情况下,强态势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弱态势文化,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一方面,这些负面影响所导致的民族文化冲突对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力;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协调处理不当而引发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5。其次,旅游开发导致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三、黔东南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突
(一)旅游开发造成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形式商品化与文化独特性的丧失
在跨民族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旅游吸引物,取决于吸引力的独一无二。对于游客而言,来到旅游目的地花费了经济成本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是为了体验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日常的生活很平常也很单调。现在虽然和以往的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少数民族的民俗的一个独特体现就是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然而,这些活动不是什么时候都会举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主持的。于是,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些活动被搬上了舞台,被交易化。为了满足外来游客的“猎奇心理”的需要,黔东南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每天都会祭祀、举行庆典。而这些传统的民族活动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被远古先民赋予的独特意义。而游客也会渐渐对这种庸俗化的“文化表演”产生厌烦情绪。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就是失败的,是文化旅游的极大浪费。不仅黔东南州的居民为迎合外来旅游者而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改变自己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价值观念等,可是旅游者却依然丝毫感受不到当地的文化,只能彼此将对方看做客体,除了单方面暂时的经济收益以外,不能对两方面文化产生积极的后果。
(二)旅游开发造成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
黔东南州由于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一直以来的交通条件不便利,可进入性条件差。改革初期,由于各村落之间相距较远,人们基本上全靠步行完成。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便利的交通条件,与外界交流较少,少数民族人民一直都保持着传统而淳朴的民风,但是物质生活条件贫乏,基本自给自足,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多彩。
事实证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的经济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当地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外来旅游者逐年增多,当地居民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就业需要,开始“洗脚上岸”,在规划的旅游区进行其他工作,导致大量农田荒芜,无人耕种。原有的传统农耕文化也在慢慢地被现代商业文化所取代。黔东南州的人们对这种现状表现出了强烈的矛盾心理,是选择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看着世代生活的净土被外来文化渐渐侵蚀。
由于经济原因,扩大旅游规模是理性人的必然选择,而这样的决策意味着要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者及其生活方式让步。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居民往往无法预见到底要让步至什么程度,从人类学角度讲,即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主动的评估和保护。最后才导致了过度扩大旅游规模会彻底颠覆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改变其文化结构构成。对于黔东南州地区而言,这样的情况也正在上演,现该地区规划的旅游商业开发区大力兴建旅游设施,导致该地区地价飞涨。当地居民为谋取丰厚报酬将世代居住的土地卖给地产开发商,搬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三)旅游开发造成黔东南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阻碍及价值观的转变
近年来,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进程快速,本土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不容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为开发旅游业,黔东南州内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比如,构成黔东南主要人口之一的侗族是一个拥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侗族大歌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侗族村寨中“歌师”是受所有族人尊敬的人,他们是那个村寨中最优秀的歌者,以往村寨里的孩子从开始学说话就开始学习唱歌。稍微长点一些的孩子便开始集中由“歌师”教授侗歌。在旅游发展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
甚至为了适应外来游客的语言沟通需要,在黔东南州的“北侗”地区许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说侗话,也已逐渐遗忘了本民族的习俗。许多地区经过旅游开发,村民们每到规定时间,就穿上日常不穿的民族服装唱歌、跳舞。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认为这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常态,在这种氛围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黔东南州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渐渐被“汉化”,文化发展走向单一,逐渐丧失了被视为人类进步象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令人担忧。
四、对调和文化冲突的几点思考
黔东南州人民面对旅游业开发带来的文化冲突,难免会出现困惑。协调好这种文化冲突的两方面影响,既维持文化冲突所具有的活力,又要防止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笔者针对黔东南地区出现的文化冲突,对文化冲突管理的调和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提倡文明旅游
针对旅游者对黔东南的文化影响可以通过教育来促进其积极影响,提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做到文明旅游,入乡随俗,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使用文明语言,言行举止大方得体,表现出对当地文化的欣赏,而不是鄙视或者不屑,使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保持原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对于接洽的旅行社在旅行社出发前也应该告诉游客黔东南的文化概貌,让旅游者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其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自身行为不会与当地文化相冲突,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以达到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使得旅游者在黔东南州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最和谐的感受。
(二)培养黔东南地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
对黔东南州本地居民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其价值观的判断水平,首先在思想上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要加强本地居民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其认识到本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是值得保持和传承的。
另外,在黔东南州开展普法教育等,提高本地居民的自身素质,培养人们正确的基本价值判断,就不会在异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丧失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勇气。最后,对黔东南州经营旅游业的当地居民进行旅游开发教育,提倡合法经营,文明经营,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能够很好地传达本地文化的精髓,为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起到促进作用,增强外来群体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黔东南州的旅游业和谐发展。
(三)加强对政府旅游部门或决策者的教育,提高发展旅游业的文化意识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黔东南州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普遍情况下,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等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方针指导下进行。当地政府对项目开发的宗旨也会提出相应要求,同时旅游开发的导向拥有重要的决定权,因而当地政府部门在把握旅游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倡文化旅游,加强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很重要的。此外,旅游项目开发决策者也应该要有较强的旅游开发理论知识,并加强对旅游的认识,注重深度旅游的开发,做到旅游开发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统一。最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应该做好广告宣传,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定位,做好形象包装,加大对外宣传。使得外界更加了解本地区的情况,减少文化冲突导致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所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更是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根本。但是发展旅游业所引起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避免冲突以及将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唐炳军.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4):84-86.
[2]钟洁,陈飙.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的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0-144.
[3]夏正超,谢春山.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旅游文化整合与冲突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0,(3).
[4]唐雪琼,薛熙明,王浩.旅游影响下的生态文化景观变迁和重构-基于云南藏区R村的研究[J].学术探索,2009,(3).
[5]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5).
[6]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闫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8]陈小芳,张伟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管理[J].商业文化,2010,(5):167-169.
[9]杨贺男,齐宏伟.文化冲突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学术界,2010,(7):202-209.
[10]贺德红,方世敏,刘静江.旅游对民族旅游地文化影响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