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学 >> 正文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http://www.newdu.com 2018/3/10 爱思想 苏波 参加讨论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升我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口约占全球的20%,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5和1/4。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客观要求。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客观上要求产业价值链同步提升。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应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治理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既为我国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出了迫切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也无法复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第一,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工业化是在体制转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的,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作用。第二,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信息革命浪潮已席卷全球,注定信息化与工业化必须同步推进。第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第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片面强调机械化和自动化,造成结构失衡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必须注重充分就业,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五,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第一,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显著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第三,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推动工业化在更高水平上发展。第四,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发展。第五,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解决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成就瞩目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
    工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总产值仅140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接近70万亿元。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大,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粗钢、水泥、原煤、汽车产量以及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的45%、50%、46%、23%和45%,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22个行业中,我国的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第二。自1850年以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2010年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额的14.5%,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抓好技术改造,2009—2011年中央投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6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3万亿元,拉动倍数26倍,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行业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7200多万吨,焦炭1.07亿吨,水泥3.7亿吨、造纸1130万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2010年钢铁、汽车、船舶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48.6%、82.2%、48.9%。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轨道交通、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在世界产业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扩大了就业,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达9544.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27.5%,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以此作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巩固和发展以工业为主干的实体经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完善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把创新要素和政策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股市发展,遏制各种投机行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大对银行、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等高收入行业和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增加工业第一线生产工人收入。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强国进程。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整合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工业共性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养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在若干重点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当前,高端制造、新能源、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纷纷推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力求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在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的情况下,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投入,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工业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的高效清洁安全水平,加大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自律、持续改进的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体系。开发低碳技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行业和企业形成全过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引入竞争,增强整体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明确“多予、少取、放宽”的政策取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Tags:苏波,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