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研究论坛 >> 正文

《资本论》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综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李保民 李… 参加讨论
李保民 李玉峰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6期
    为了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2017年4月22日至23日,由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和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出版150周年、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围绕《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全球化、金融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资本论》经典的当代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与会专家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资本论》的研究和学习广泛交流了意见。
    在如何推进《资本论》研究的探讨中,顾海良教授阐述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精髓、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所在,强调如果缺乏对历史的研究,就不能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就难以理解经济学的根本内涵。在《资本论》中,正是通过对工作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到工厂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立足于1846-1866年间英格兰的历史发展,马克思阐释了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对斯密、李嘉图等人经济思想的“历史的评论”中,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理论观点,构建起《资本论》的理论大厦。对于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缺少“两个历史”同样也是难以进行的。邰丽华教授总结提炼了当代西方学者在《资本论》研究中所呈现的“整体性否定”“沟通与融合”“超越式改造”等三种主要趋向,认为这三种趋向不存在明确和清晰的时间界限,也不是非此即彼、排斥或对立的关系,而是呈现相互混杂、彼此共存、交互影响的状态。
    在对《资本论》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中,河南大学许兴亚教授以马克思对蒲鲁东的科学超越为题,对从1842年莱茵报时期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神圣家族》和《哲学贫困》中马克思与蒲鲁东在价值、私有财产等问题上的认识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明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所有制理论的诞生历程。陈俊明教授提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资本论》的重要理论,《资本论》的正、副两个标题既是一致的,也有一定的区别,各有不同的任务;《资本论》不仅批判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批判古典的和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而且批判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一般的批判不同,《资本论》的科学批判是全新的,有特定机制与手法。福建省委党校谭苑苑认为《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魏旭教授提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总原则,用科学抽象法将研究进程和体系的叙述进程统摄起来,运用逻辑演绎的方式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逻辑的分析、本质的概括和规律的总结的。广东财经大学丁霞副教授阐述了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和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方法,及其思想来源等问题的认识。
    与会专家还紧密结合现实问题,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某些原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认识,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进行了分析。基于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持续震荡和深度转折,天津师范大学李家祥教授等对马克思的经济周期修复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思考,指出技术修复与制度修复是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决定中演进和发展的,技术修复能够改进经济效益、节约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促进经济恢复以诱致新制度的产生,而制度修复能有效地推动技术修复,保障这种经济稳定增长状态得以持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在经济波动比较剧烈的时期,以制度修复为主导来推动技术修复,而在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以技术修复为主导来调整相关制度。河南大学高保中教授提出,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分析明确表明,总量只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他在转型问题中采用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概念,作为社会关系的表现本身是同质的、或者说是可以加总的,即不仅可以把异质的资本品进行加总,而且可以把资本品和劳动投入用价值概念加总在一起构成总资本。任力教授等对“金融化”这个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特征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提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研究金融危机成因时多从政策失误、体制等角度进行,未能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更深层次探讨,因而其应对措施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马克思及之后的美国垄断学派、美国社会积累结构学派、法国调节学派等则多从根本的制度层面或经济结构层面来把握,认为应通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等措施,更好地把握金融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扬州大学林祖华教授从《资本论》视角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资本论》关于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的就业和住房、劳动者的自由平等公平权利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华南师范大学林涛提出,为理解互联网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以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与劳动者为三大核心维度的生产力分析框架,从而为激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做出新的尝试。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马克思的经济演化思想、古典经济学关于城镇化的分析及劳动整体性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出发,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生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与会专家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容回避的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教授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人民主体论”,充分肯定了在财富生产中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劳动的创造作用,夯实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学术基础;紧紧抓住劳动人民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且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阐明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是人民;揭示了生产资料应该为人民所共同占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必然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制度分析基础;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各种宏观行为和微观行为特征,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行为分析基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黄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需要吸收的理论来源是多元的;在考察20世纪前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两种对待历史、哲学与经济学关系的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应该在历史范畴而不是理性选择的基础上,综合性地建构管理学、经济学、其他社会科学、哲学与历史学的相互关系。河南大学李保民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问题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和“五大理论来源说”两种代表性观点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五大理论来源说”将在回答两大关键问题上陷入两难:党中央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究竟是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当然继承者”和“直接继续”?究竟是不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当然继承者”和“直接继续”?其次,将理论来源仅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偏概全,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貌合神离”,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创新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来源上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属性。辽宁大学于金富教授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属性,“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基本命题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属性、本质属性、民族属性与时代属性等多方面内容。它们共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一种政治经济学”。
    三、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实践
    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新实践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动力,自然成为本次会议普遍关注的热点。
    1.新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文研究员对“新常态”这一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做了一个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常态”概念用在世界经济领域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入萧条期的经济走势的悲观性预测,用在中国经济领域则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结束后即将出现的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的客观判断;前者是消极的,后者则是积极的。
    2.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西南财经大学刘灿教授认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研究收入分配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需要从经济思想史上梳理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西方学者的相关思想,研究中国收入分配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要选择的是这种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增进经济效率的内洽性,应该是以包容性经济增长和共享式发展来解决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矛盾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盖凯程、于平通过构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金融集聚的角度阐释了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关系,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金融发展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一味扩大金融发展规模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提升金融发展效率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沈文玮认为,胡钧教授“优良骑手”驯服“具有极强奔跑能力的野马”的比喻,清晰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的政府和市场辩证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对于纠正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认识、认清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及二者关系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崔朝栋教授认为,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的结合等问题的深化研究还不够,仍然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理工学院李陈阐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种主线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领发展方式的内涵逻辑。河南师范大学杨玉珍依托河南省等传统农区的调研从可接受性、响应性、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实证检验了政策性土地流转,提出应及时纠偏传统农区政策性土地流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确定政府介入土地流转的边界,着力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在流转市场尚未充分形成时期,以服务的规模化、组织的规模化弥补土地规模经营不足。
    5.对经济改革的反思。河南大学孙世强教授在理论上基于国有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体现的特殊公共需求属性之维、国有企业持续创新扩展社会生产生活条件之维、国有企业产业链龙头功能发挥及促进规模经济形成之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之维,基于国外国有企业私有化效果和国内“非私有化”措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实证,从多个角度批驳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意识和实践。华南师范大学胡靖教授对农村的私有化、资本化改革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实质是村庄资源、资产的全部资本化,以资本主义农业来全面替代村庄原来的社会主义农业模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农业模式,都不会将村庄的整体性、持续性作为经营、管理的目标,却很有可能将其作为利润获取的手段。
    6.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海市委党校董瑞华教授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史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重温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淮北师范大学周志太教授认为,学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解释中尽管提出了“大国优势”,却没有说明“大国市场优势”,对大国消费市场的研究不够。牡丹江师范学院尹贵斌教授批判了坚持以人类为中心的封闭系统、没有把环境纳入到对生产行为分析中的传统经济理论。
    7.经济全球化。上海市委党校唐珏岚教授基于跨境贸易、资本流动、人员流动、数据流动等经济全球化的四种主要形式分析的结果,提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确实在发生变化,但不是停滞,更不是逆转。天津师范大学丁为民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资本扬弃理论为基础,揭示了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危机组成的系统性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演变趋势,提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战略选择和博弈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基本因素。
    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 李保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玉峰
    

Tags:《资本论》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综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